肝病学分会

当前位置:首页>肝病学分会>分会动态

江苏省第二次肝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大会交流二)

发布时间:2021-06-20 浏览次数:9860次 来源: 作者: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 1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王震凯、张彦亮、岳巧艳、刘丹、杨晓倩、时晓晓、汪芳裕

1.南京市中医院内镜中心

2.南京市中医院感染科

3.南京市中医院内镜中心4

.东部战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

目的∶1型静脉曲张(GOV1)是最常见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是目前仍没有公认的内镜治疗的二级预防措施。基于 GOV1型静脉曲张的解剖学特点,我们观察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对于预防改型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6 月至 2016 1月共 26 GOV1型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他们在经历第一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后接受内镜硬化剂注射序贯治疗。

结果本组观察对象以男性为主(60%),平均年龄为 57.3 岁。大多数是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出现的病毒性肝硬化。本研究随访时间中位数为 29.27 个月。完全根除的比率为 96.2%。本组无严重或致命的并发症,如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穿孔或死亡。在研究中,患者无胸骨后疼痛和发烧等症状。症状性狭窄的发生率约为7.7%。根除静脉曲张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25.54 个月。静脉曲张的复发几乎发生在食管。大多数病人都有注射治疗引起的溃疡,但没有出现因溃疡导致的再出血病例。

结论;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 GOV1 型静脉曲张,根除曲张静脉后再出血率低,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的优点。因此。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在 GOV1 型静脉曲张治疗方面安全、有效,可用于对GOV1出血的二次预防。


改良内镜注射硬化疗法作为1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二级预防回顾性、单中心研究

王震凯、张彦亮、岳巧艳、刘丹、杨晓倩、时晓晓、汪芳裕

1.南京市中医 内镜中心

2.南京市中医院感染科

3.东部战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

目的∶1型静脉曲张(GOV1)是胃食管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类型,但目前没有推荐的内镜治疗用于对 GOV1 的二级预防。因此,我们比较了改良内镜下注射硬化疗法(MEIS)与内镜下静脉曲张结扎(EVL)+氰基丙烯酸酯注射预防 GOV1 再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南京总医院 2013 6 月至 2016 1月共 52 GOV1 型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他们在经历第一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后接受内镜序贯治疗。患者分为两组∶I组行EVL 十氰基丙烯酸酯注射;第二组接受 MEIS治疗。

结果∶I组随访中位数为 12.77 ±7.26 个月,II组为 14.27± 7.48 个月。II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I组(P = 0.003)。II组完全根除率高于组(P = 0.032)。两组均未发现严重或致命的并发症。I 组胸骨后疼痛和发热较常见。但两组在症状性狭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7.7% /15.4%P = 0.264)。静脉曲张根除时间为 5.38 ±3.24个月,II组为 11.54 ±2.65 个月。静脉曲张主要在食管附近复发,静脉曲张复发率II组明显低于组(P = 0.016)。大多数患者出现注射治疗引起的溃疡,6 I组患者(23.1%)术后出现再出血,II 组无再出血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

结论 EVL +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相比,MEIS 组的再出血率明显降低,静脉曲张根除时间明显延长,并发症减少。因此,MEIS GOV1 预防在初雪的较好的治疗方案。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与内镜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一项回顾性研究

童雅茹、肖江强 、张峰、张明、诸葛宇征、张斌

南京鼓楼医院

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通常与门脉高压及其导致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关。到目前为止;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伴曲张静脉出血的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内镜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对 CTPV 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存预后。

方法我们回顾了 2014 8 月至 202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数据,分别纳入了 29 例接受内镜治疗和 20 例接受 TIPS 治疗的患者。本研究观察的主要事件是长期生存率和全因再出血率,次要事件是住院成本和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结果内镜治疗组和 TIPS 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 29 个月和 30 个月(p = 0.611)。在随访期间,TIPS 组的术后全因再出血率与内镜治疗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806)。此外,两组的长期生存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 = 0.794)。在住院成本方面,TIPS 组的住院费用(94883±34926 元)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55358±34956 元)(p = 0.000),但是 TIPS 组的住院时间(14.45±7.39 天)比内镜治疗组的短(22.52±11.30 天)(p = 0.008)。另外,关于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发生率,TIPS 组中OHE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p = 0.011)。

讨论∶慢性门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导致 CTPV。主门静脉或主支静脉的完全闭塞会导致与 门静脉高压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胃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腹水和/或门静脉胆管病。因此,CTPV的临床治疗主要是缓解门静脉高压症。本研究分析并比较了内镜治疗和 TIPS 治疗对于CTPV 患者的疗效。对于 CTPV出现曲张静脉出血的患者,在预防再出血和长期生存方面,TIPS并不优于 ET。考虑到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对于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 CTPV 患者,内镜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此外,我们的研究优势在于∶(1)不限于肝硬化患者;2)比较各种内镜治疗和TIPS 治疗方法的优缺点;3)随访时间较长。但是,我们的研究是在一个样本量相对较小的单一中心进行的。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对多个中心的更多患者进行验证。


内镜下根除静脉曲张的次数可甄别肝硬化静脉曲张再出血高风险患者

郭慧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背景与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常见病,Baveno VI指南建议 NSBBs 联合序贯内镜治疗为预防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当标准治疗失败时选择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由于静脉曲张出血往往比较凶险,尤其是标准治疗失败者多为致命性大出血,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并无进一步行 TIPS 的机会。因此,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甄别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高危人群,降低再出血,提高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目前危险分层方法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工具。前者常用的有 CTP 评分和终末期肝病 模型(MELD)评分等,后者常用 HVPG 等。有研究表明,对于 ChildPugh 分级 C(低于14 分)和 Child-Pugh 分级 B 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早期 TIPS 可有效降低静脉曲张再出血率,提高生存率。但CTP 评分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级预防中的意义尚未得到证实。另一方面,虽然 HVPG 在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和指导分层治疗中的作用已被强调,但作为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方法,HVPG 存在严重的依从性、可用性和成本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序贯内镜治疗后彻底根除食管胃静脉曲张可以降低静脉曲张再出血率,目前还没有简单的方法来预测静脉曲张再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我们进行这项研究旨在探讨根除食管胃静脉曲张所需的内镜治疗次数在确定再出血高风险人群中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 2015 1 月至 2020 3 月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因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接受内镜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前瞻性数据库中筛选。内镜下 治疗每 14 周进行一次,直到静脉曲张消失,首次复查胃镜在静脉曲张根除后 3—6 个月进行,此后每 6—12 个月行一次胃镜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是是静脉曲张再出血。

结果;最终共 146 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行标准治疗的患者有 60 例,单纯序贯内镜下治疗患者共 86 例。序贯内镜治疗次数的临界值为 3.5 次。序贯内镜治疗次数二3次的患者静脉曲张再出血明显高于序贯内镜治疗≤3 次的患者(61.5%vs17.5%;p<0.001)。亚组分析时,标准治疗组(19. 6% vs.88.9%p<0.001)和单纯序贯内镜治疗组(15.9% vs.47.1%p=0.028)中,序贯内镜治疗次数≤3 次患者的出血率均显著低于>3 次的患者。(19.6%vs.88.9%p<0.001)和内镜治疗组(15.9%vs.47.1%p=0.028)的 3 次显著低于>3 次的患者。

结论肝硬化患者根除静脉曲张所需的序贯内镜治疗次数与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风险相关。如果 3 次序贯内镜下治疗不能根除静脉曲张,应积极考虑采用 TIPS 等更积极的治疗方法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


替诺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薛珠、汪茂荣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

目的通过对比联合用药与单纯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在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 80 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分为 2 组,2 组患者均服用替诺福韦酯治疗,治疗组加用安络化纤丸,持续用药 24 周。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透明质酸(hyaluronicHA)、层黏蛋白(lamininLN)、型前胶原(typeⅢ precollagenPCⅢ)、型胶原蛋白( type Ⅳ colla-genⅣ -C)、HBV DNA、肝脏瞬时弹性纤维成像(Fibroscan)硬度指标。

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 80 例病例,治疗 24 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均有显著降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确定了替诺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方面比单抗病毒治疗具有更多优势,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肝硬化患者 TIPS 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和验证

尹晓春、张峰、肖江强 、张明、诸葛宇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目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通过门一体分流,快速隆低门静脉压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广泛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失代偿期患者,但术后患者个体存活率差异很大。本研究以 EGVB 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估 TIPS 术后生存相关危险因素,构建 TIPS术后生存预测模型。

方法; 2015 1 月至 201812 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 TIPS 治疗的连续的 352 例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 7∶3 的 比例随机分配至训练和验证 队列。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通过 Cox 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 TIPS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通过 R 软件,根据确定的危险因子构建诺莫图。用C一指数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基于训练队列人群,患者的135 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91.1%79.5% 77.0%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25395%CI=1.032-1.092)、MELD 评分(HR=1.12795%CI=1.0031.268)和 NaHR=0.928.95%CI=0.878-0.98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并以此建立列线图。该列线图的 ROC 曲线显示,训练队列的1年、3 年和 5 AUC分别为0.8070.788 0.787,其预测能力优于 MELDNa评分和年龄。建模组和验证组的 C 指数分别为0.760 0.757。两组的校正曲线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讨论年龄、MELD 评分和血清钠影响肝硬化患者 TIPS 预后。本研究纳入了年龄、MELD 评分和血清钠;并量化了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构建了预测肝硬化患者 TIPS 生存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临床应用价值高;对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尽管该模型目前仅包括MELD评分、Na和年龄,但该模型中的预测因子很容易获得,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常规临床实践。通过内部验证,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的 C 指数为 0.760,绘制的校准曲线也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该列线图对 TIPS 术后 135 年的 EGVB 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ABO 血型和肝癌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李平、郑文凯、汪茂荣

东部战区总医院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 ABO血型与肝癌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 RevMan 5.3 统计软件对国内外发表的 26 篇关于 ABO血型与肝癌关系的病例一对照研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血型 ABO AB与肝癌发生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P >0.05)。但在亚组分析中,血型 A 与肝癌发生在国外人群、男性人群、慢性肝病患者中表现出正相关(RR=1.1695%CI1.021. 32;RR=1.1095%CI1.021.19;RR=1.13.95%CI1.04-1.22;而血型O与肝癌发生在国外人群、男性人群、慢性肝病患者中表现为负相关(RR=0.8595%CI 0.78—0.91;RR=0.83.95%CI 0. 71-0.95;RR=0.8795%CI0.80—0.96),P均小于 0.05

结论单一的 ABO血型因素与肝癌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不同人群中 ABO 血型和肝癌发生存在关联。


普萘洛尔与卡维地洛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比较

程洋、郭慧雯、张峰、诸葛宇征

南京鼓楼医院

目的比较普萘洛尔与卡维地洛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 。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04 月至 2020 09 月在我院住院通过腹部 CT、胃镜或肝脏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并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onselective beta -blocker NSBB)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的患者资料 ,分为普萘洛尔组(n = 122)与卡维地洛组(n = 190),根据服用药物前有无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分为盲吃组(n=212)和测压组(n=100)。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并在治疗后第 13612 月门诊或电话随访,后每半年随访一次,普萘洛尔组中位随访时间15.000.06-60.00)月,卡维地洛组中位随访时间16.500.30-31.00)月,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并关注有无并发症。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基线资料,Kaplan—Meimer 曲线Log - Rank 检验分析各组间再出血率及死亡率。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普萘洛尔组与卡维地洛组两组间年龄 、性别 、血清肌酐 、Child - Pugh 评分及分级、一级或二级预防、基础 HVPG、复测 HVPGHVPG下降值、NSBBs HVPG 的应答率(20%)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普萘洛尔组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2 例(34.4%),死亡7 例(5.7%;卡维地洛组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5 例(13.2%),死亡 3 例(1.6%)。Kaplan - Meier 曲线Log - Rank 检验显示两组在曲张静脉出血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在生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盲吃组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1 例(19.3%),死亡 8 例(3.8%),测压组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6 例(26.0%),死亡 2 例(2.0%)。两组在曲张静脉出血或生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卡维地洛与传统的 NSBBs 相比,尽管在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及应答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显著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率,但对死亡率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盲吃组和测压组在出血率及生存率比较均无差异。


一例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挽救治疗合并多药耐药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报道及文献综述
沈佳铭、温世飞 、傅涓 涓 、潘修成

江 苏省徐州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运用核苷(酸)类药物(NAs)的耐药现状,相关副作用,耐药后挽救治疗疗效,为合并多药耐药史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1例合并 NAs 多重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肾功能损伤后,选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挽救方案的病例进行报道,并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慢乙肝患者 NAs 耐药的相关文献报道并进行综述。

结果本例患有家族史的慢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先后接受干扰素、阿德福韦(ADV)、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的单药或联合治疗,耐药检测提示患者相继出现 rtV207I/L/GrtL180 MrtM204 I/V/S/rtS202 G/I位点突变,对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ETV产生耐药,出现病毒学突破及肾功能损害,最终 TAF 作为挽救治疗,最后一次随访结果显示 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且无副作用产生。

讨论∶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而长期使用,尤其是单药序贯治疗,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耐药突变株,降低治疗的初始效果,致使病毒再激活。 目前 ETVTDF TAF 等耐药屏障高的NAs 仍然是一线治疗方法。在中国中部地区未接受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 NAs 耐药相关的 HBV DNA 聚合酶突变率高达 8.9%。一项华北地区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一些用药史不明的慢乙肝患者占耐药突变的 17.2—27.6%。非经典的NAs突变位点(如 rtV207)可能在抗病毒突变株的进化途径中起作用。据报道,约 81%的慢乙肝患者在 ETV治疗前接受过耐药屏障低的LAMADV 等的治疗。长期监测显示,在初治的慢乙肝患者中,治疗 5年的累积耐药率为 1.2%,而在 LAM 耐药的患者中,耐药率增至 51%TDF TAF 是基于替诺福韦的治疗方案,一项为期96 周的前瞻性研究表明,TDF单药疗法在治疗 LAMADV 失败的耐药患者方面优于 ETVADV联合治疗。长达 10 年的研究中,TDF 长期治疗有效抑制了病毒复制,且未出现耐药性,但可能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低磷血症、范可尼综合征等。在超过 96 周的时间里,每日 25mg TAF 方案与每日 300mg TDF 治疗方案在受试者中获得了相似的病毒学应答率。2 项进行中的 3 期试验中,TAF治疗 5 年的慢乙肝患者中未观察到基因型突变。1 例意大利慢乙肝患者的病例报道指出该患者患有范可尼综合征,并因多重耐药而出现病毒学突破,换用TAF后迅速抑制了病毒复制,且没有副作用,也未导致肾功能恶化。本文是第一例报道的 TAF 挽救治疗因多重耐药而出现肾功能损害和病毒学突破的中国慢乙肝患者的病例,可能为多重耐药的慢乙肝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药物性肝损伤不同临床分型特点与肝脏病理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

刘梦、徐静、于乐成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

目的∶1.了解以国际医学理事会制订标准分型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无差异;2.分析不同时间点 R 值与新 R 值的临床分型和肝组织损伤分型的一致性关系;3.探讨 DILI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分级与病理有无相关性;4. 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上差异。

方法按照入排标准收集 2019 1 月一2020 10 月(共1 9 个月)临床诊断为 DILI病例 75 例,有 32 例完成肝脏穿刺活检。依据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制订"R "分型标准,分析三种临床分型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同时归纳患者用药种类 、临床表现、肝病理特征等。比较32 例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不同节点"R"值的分型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 32 DILI 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与病理评估严重程度间有无相关性。比较中药组肝损伤与西药组肝损伤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在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上差异。

结果∶1.纳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 25 例,女性 50 例,4660(岁)年龄发病率(44%)较高,致肝损伤可疑药物以中草药(46.67%)、中成药(22.67%),为主。2.32 例肝穿患者,其中 8 例自身抗体指标阳性的仅有2 例的病理评估怀疑自身免疫性趋势;另外,本组资料中有 5 DILI 患者免疫学指标无异常,但病理怀疑 AIH DILI改变。4.依据 EASL.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有 23 例(30.67%."R"值分型结果中出现胆汁淤积的 31 例(41.33%),两着之间无显著差异。5.32 例行肝脏穿刺分析,以"R0"值与" Ro"值的临床分型和肝脏病理类型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R1"" R1"值的临床分型与肝脏病理类型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32 例肝脏病理依据慢性肝炎炎症活动性程度分级与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两者无显著相关性。7.将中药与西药组按以 R 值计算的临床分型进行比较,分别为 X2=0.851X2=1.994X2=0.108;比较中药与西药组在不同严重程度上分布 比较,Z= —1.350。对研究中 58 例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 R 值计算的三种临床分型中 P >0.05,在不同肝损伤严重程度比较中 P <0.05

结论;1.DILI 主要发生在 4660 岁,以女性为主,中药(中成药)是导致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三种临床分型的 DILI患者在年龄与性别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采用"R"值的分型结果诊断胆汁淤积和根据"EASL"标准诊断胆汁淤积的两种方法在诊断上无差异性.但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差。3.以国际医学理事会制订的 R 值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在同一时相时两者一致性较好;依据 R 值制订临床分型时间与病理分型时间相差较大时,两者临床分型一致性较差。4.按临床生化学指标判断的严重程度与依据肝病理损伤分级判断的严重程度结果比较,二者间无明显相关性。肝穿刺对干正确认识和了解肝脏损伤程度有所帮助。5.中药组肝损伤与西药组肝损伤在不同临床分型中无统计学差异;不同中医证型在临床分型上无明显差异,在肝损伤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后的再出血分析

张娜 、彭春艳、张峰、张明 、诸葛宇征

南京大学医学院 附属鼓楼医 院

目的探讨内镜下 规律治疗与未规律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再出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 2015 年至 2018年肝硬化门脉高压 EGVB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分析规律及未规律治疗与再出血的关系。

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共 349 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因 、病因控制、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 评分)、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 BlockerNSBB)等无显著差异(P>0.05)。规律治疗组随访时长 27.12±11.77 月,未规律治疗组随访时长为 19.2812. 67 月(P<0.05)。规律治疗组再出血率 10.90%17/156),未规律治疗组再出血率 34.72%67/193)(P<0.05;规律治疗组患者再出血时间间隔中位时长 12.0 个月,显著长于未规律治疗组 1.0 个月(P <0.05)。规律治疗组死亡率3.84%6/156),低于未规律治疗组 15.54%30/193)(P<0.05)。共 67 例患者行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测定,规律治疗组平均 HVPG 15.76±4.39mmHg,未规律治疗组 14.53±3.81mmHg,无统计学差异(P=0.91;两组再出血患者的平均 HVPG 水平与未再出血患者无显著差异(中位数 19.59 VS 14.82mmHgP>0.05),两组再出血时长有显著差异(中位数 13.5 VS 1.0月,P<0.05)。60 例患者规律服用 NSBB.其中 33 例接受规律内镜治疗,2 例再出血;未规律治疗组 6 例再出血(3.33%VS 10.00%P=0.02;未规律服用NSBB 的患者中,规律治疗组再出血率也显著低于未规律治疗组(5.19% VS 21.10%P<0.01),再出血时间也明显长于规律治疗组(中位数14.0 VS1.0P<0.01)。

结论规律内镜下治疗可显著降低 EGVB 的再出血率,延长再出血时间间隔,减少病死率;基础HVPG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时,规律治疗再出血率更低,出血间隔时间更长。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血管肉瘤1例报告

赵嘉敏,王晨,徐春阳,左凌云

1.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院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目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高级恶性肿瘤,与肝血 管瘤的鉴别诊断较困难。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肝内小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很少并发肝血管肉瘤,肿瘤转移至椎骨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 PBC 并发肝血管肉瘤病例,以提高罕见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讨论;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以腹胀伴腹部隐痛为主,肝功能以胆系酶升高为主,伴有自身免疫抗体 AMA 阳性,PBC三条诊断依据中符合两条,故患者虽未行肝穿检查,仍可确诊为 PBC。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6 月后出现肝脏多发富血供占位.同时有腹水但未提示肝硬化,故行门脉测压,结果明显增高,提示腹水与肝内血管病变有关。行 DSA 见典型肝血 管瘤影像特征;为控制瘤体进展予以血管栓塞术治疗,术后因腹胀加重检查腰椎核磁提示骨转移;骨穿刺最终取得病理结果示肝血管肉瘤,最终明确患者短期内肝占位明显进展以及腹水形成的原因。

目前用于 PBC 治疗的首选药是熊去氧胆酸( UDCA)。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症状常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被诊断在晚期,9%有远处转移,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也常无特征性,本病例曾行肝脏 CT 以及 DSA 检查,均不能鉴别血管肉瘤,但腹水对于鉴别肝良恶性血管瘤有重要意义。有文献指出;肝血管肉瘤较普通肝血管瘤更易引发腹水,机制可能有肿瘤分泌过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加毛细血 管的通透性;肝血管肉瘤压迫肝窦,毛细淋巴管回流障碍。对于本病例,要仔细寻找腹水的成因。

肝血管肉瘤预后差。诊断后未接受治疗的大多数患者在诊断后 6 个月内死亡,经过治疗只有 3%存活超过两年,完全手术切除是唯一能提高生存率的明确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关干肝血 管肉瘤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关文献极其缺乏,1993 年报告了一例女性患者合并肝血管肉瘤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然而肝血管肉瘤与 PBC 直接相关的文献至今尚未有,更多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尚需探索。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研究

耿家宝 、于 乐 成、王寿明、郝坤艳、徐静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感染病科肝病治疗中心

目的评估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标准为∶ALT≥2ULN /谷氨酰转肽酶(GGT≥2ULNB 超提示脂肪肝,FibroTouch CAP ≥238dB/m;排除标准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等,严重的心脑肾等脏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等。

186 NAFLD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A 组)96 例,对照组(B 组)90 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456mg 口服 3/日的基础上,A 组给予牛磺熊去氧胆酸 0.25g 口服 3/;B 组给予谷胱甘肽片 0.4g 口服 3/;疗程为 24 周,分别在治疗12 周和24 周时检测肝功、肾功、血脂、电解质、血常规、腹部 B 超(肝胆胰脾)、Fibro Touch 等。

结果试验组 ALTASTGGTALPTCTGCAP 值分别为,基线水平(102.5±28.5U/L(80.1±22.4)U/L(148.2±36.9)U/L(151.3±32.5)U/L(7.6±1.9)mmol/L(3.4±1.3)mmol/L、(288.7±35.4dB/m,治疗12w74.4±24.6U/L、(61.6±19.5U/L、(97.4±29.5U/L、(110.6±25.3U/L、(6.2±1.7mmol/L、(2.5±1.1mmol/L、(259.4±32.2dB/m.治疗24w46.3 ±19.7)U/L(42.2±16.7)U/L(63.7±21.8)U/L(82.4±19.7)U/L(5.0±1.4)mmol/L(1.7 ±0.9mmol/L、(241.7±29.4dB/m。试验组治疗 12w24wALTASTGGTALPTCTGCAP值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P<0.05。治疗 12w,试验组 ALTASTGGTALPCAP 值低于对照组,P<0.05.TCTG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 24w,试验组 ALTASTGGTALPTCTGCAP 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患者有 4 例在治疗初期出现轻微胃部隐痛、恶心不适,对照组有 3 例出现稀便、轻微纳差症状。

结论;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降低血脂和 CAP 值,安全性 良好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预警标志物研究进展(综述)

李明、陆敏嘉

1.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2.苏州大学医学部

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地区,超过 7O%的肝衰竭是 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疾病进展迅速,救治困难,具有较高的短期死亡率。国际上关于肝衰竭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仍存在争议.但若能在肝衰竭发生之前.对患者肝衰竭发生风险进行早期预测并及时干预,阻止疾病进展,无疑会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肝功能衰竭前期的概念对于进一步提高肝功能衰竭的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现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和肝细胞坏死再生 等方面综述慢加急性肝衰竭危险性的预警指标和预测模型,旨在提高对肝衰竭早期诊断的认识,促进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降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ABSTRACT: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ndrome of severe liver disease with a high short-term mortalit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ied diagnostic standard in the world. The concept of pre-liver fail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arly warning of liver fail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and prediction models of the risk of acute-on-chronic pre-liver failure from the aspects of immune 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death regeneration. The aim is to help clinicians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diagnosis of liver failure and promote related research,so as to further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liver ailure.




一例患有克罗恩病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的患者

陈知远、周冰、丁成亮、袁莉莉、涂宏飞、左凌云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消化科

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 院)放射科

通过一例罕见的克罗恩病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的报道.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鉴别能力及临床诊治水平。患者虽自服"土三七粉",但长期使用硫唑嘌呤,不排除土 三七与硫唑嘌吟共同导致HSOS 的可能。目前的抗凝治疗,建议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治疗中华法林引起 INR 延长,因此改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利伐沙班。目前尚未有肝素联合利伐沙班的病例报告;故本病例为首先选用。


HVPG 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一附 5例分析

蔡子豪、诸葛宇征、肖江强 、张明、张峰、殷芹

南京大学医学院 附属鼓楼医 院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为检测门静脉压力的一种有创方法,临床上多应用于门静脉高压相关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分级诊疗评估。除此之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HVPG 可辅助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朔因.在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心源性因素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以缓慢进展的腹水为重要要特征的疾病,其本质是心源性门静脉高压,临床上极易误诊。本文通过分析 HVPG 5 例误诊为肝源性腹水的缩窄性心包炎的应用,详细探讨了 HVPG 在缩窄性心包炎中的鉴别诊断作用及原理。


江苏省农村部分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 30年丙肝感染状况调查

谭友文 、陈丽 、周兴蓓、孙莉、龚玉华

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镇江市传染病 医 院

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某些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 30 年后丙肝感染情况。

方法选择三个自然村,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的方法,于 2016 3 月 一5 月。研究者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丙肝抗体、简单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比较不同采血方式以及丙肝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共采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对象1694 名,分别全血有偿捐献者 363 名,单采血浆偿还血细胞者 780 名,混合捐血者(全血+单采血浆者)551 名。分为三组,临床指标如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 <0.001),当时经济状况(元/月)在献血方式上也有差异(P = 0.005),与献血有关的捐献次数和因 ALT 升高被拒这两个指标有显著差异(P <0.001)。共检测到 879例抗 HCV 阳性,824 例抗 HCV 阴性,以抗 HCV 阳性及阴性为二分类变量,将单因素 P <0.1 作为条件,纳人参数,年龄、献血方式、饮酒状况、体重指数、PLTALTAST、捐献次数和因 ALT升高被拒等指标,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献血次数是抗 HCV阴性相关指标,而年龄,献血方式,因为 ALT 被拒采血、BMI,尤其≥28.PLTALTAST是和抗 HCV 阳性相关指标。870 例抗 HCV 阳性患者进行 HCV RNA 检测,共检测到 HCV RNA 阳性 702 例(80.68%),其中≤104 IU/ml88 例(12.53%;>104 IU/ml≤106 IU/ml432 例(61.54%;>106IU/ml182 例(25.93%)。对 702 HCV RNA 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了FIB-4 指数计算,FIB4指数>3.25203 例(28.92%),≤3.25499 例(71.08%),分别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单因素 比较可见,年龄、饮酒状况 、体重指数、PLT、经济状况和捐献次数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 <0.05)。而性别、ALTAST、受教育程度、HCV RNA 等指标无差异性(P >0.05)。以 FIB4 指数判断轻度及严重肝纤维化为二分类变量,将单因素 P <0.1 作为条件,纳入参数年龄、饮酒状况、体重指数、PLT、捐献次数和经济状况等指标,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尤其≥60 岁,经常饮酒以及 PLT FIB4 指数判断严重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江苏省农村某些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 30 年后丙肝感染情况仍然非常严重,抗 HCV 阳性与年龄,体重指数以及 PLTALTAST 等指标有相关性。年龄,尤其≥60 岁,经常饮酒以及 PLT FIB 4 指数判断严重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血清外泌体 miRNA—451a HBV 相关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

朱冬梅、叶春艳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肝细胞癌起病隐匿,进展快,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小于 2 年。早期肝癌可行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或者肝移植等处理,有效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我们对早期肝癌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的微小 RNA451amiRNA-451a)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血清外泌体中 miRNA—451a HBV 相关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 2018 年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 31 名(HCC 组),和同期住医院的 HBV 相关肝硬化患者 31 名(LC 组)。记录入组患者的基线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等。采用SBI 公司生产的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外泌体;采用上海诺伦公司的小 RNA 提取纯化试剂盒提取 miRNA;采用 qRTPCR 的方法检测外泌 miR451a 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各对项指标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HCC组的血清外泌体 miRNA451a的中位数水平为 1286.65804.223257.84),显着高于LC 组的 314.93186.57—511.44)(p <0.001)。以乙肝肝硬化组为对照,外泌体 miR45la ROC曲线下面积为 0.88095%CI = 0.799-0.962p = 0.000),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1%74.2%。而PIVKA-Ⅱ的曲线下面积为 0.75895%CI = 0.634-0.881p= 0.001),灵敏度为 71. 0%,特异性为77.4%

结论血清外泌体 miRNA451a HBV相关 HCC 患者中显著升高,对 HBV 相关 HCC 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讨论;健康人的平均每1mL 血液含有约 13 万亿个外泌体。肿瘤组织可以比健康组织分泌更多的外泌体进入患者血液中。外泌体 miRNA 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癌细胞的释放状态。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 HBV相关早期 HCC LC 患者血清外泌体 miRNA451a 水平,发现与LC 相比,HBV相关 HCC患者的血清外泌体 miRNA45la 升高 ,并目具有比 PIVKAII 更高的诊断价值。

MiR451 位于人类染色体 17ql1.2 上,可抑制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转移。研究认为 miRNA451 可以通过调节ATF2 和激活 Erk1/2 信号通路来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MiR451 miR451a miR451b 组成的茎环结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 HCC 患者血清外泌体 miR451a水平比健康人低。然而,本研究发现,在 HBV 相关的早期 HCC 患者中血清外体 miRNA45la 的水平高于HBV 相关的 LC 患者。上述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对照人群有关。因此.仍需要不同的人群进行更多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观察到早期 HCC 患者血清外泌体 miR 45la 水平显著高于 HBV 相关 LC,对HBV相关 HCC 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能是一种新型诊断 HCC 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并肩研究之 2021∶长效干扰素治疗 NAs 经治或未治慢乙肝患者基线及治疗 12 周时 HBsAg 低水平有助预测功能性治愈

郝坤艳、陈宇星、于乐成

1.      东部战区总医 院2.东部战区总医院

目的探索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或未治的慢乙肝患者在使用长效干扰素(PEGIFN)治疗后,获得HBsAg 转阴的预测因素。

方法纳人 2017年至 2021 5 月,NAs 经治或未治的 HBsAg 低于 5000IU/ml 的慢乙肝患者共89 例,均使用 PEGIFN 治疗,观察患者基线以及其后每 3 月的 HBV MHBVDNA、血常规、肝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27 例获得 HBsAg 转阴(30.34%),其中 12 周出现 HBsAg转阴的7 例(HBsAg 转阴一12 组),24 周出现 HBsAg转阴的 10 例(HBsAg 转阴一24 组),36 周出现 HBsAg 转阴的 5例(HBsAg 转阴一36 组),48 周及以上出现 HBsAg 转阴的5例(HBsAg 转阴一48 组)。HBsAg 转阴的平均时间30.67 周,最短时间 12 周,最长时间 84 周。获得 HBsAg 转阴的上述四组患者,年龄、性别人口学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基线 HBVDNA、是否合并 NAs 治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谷丙氨基转移酶(ALT)、谷草氨基转移酶(AST)亦无统计学差异。四组 HBsAg 水平比较无差异,但在事后两两比较时发现,治疗 12 周(11.89±15.79)和 24 周(57.31±87.64)时发生HBsAg 转阴组的基线 HBsAg水平明显低于治疗 48 周(276.74±283.29)发生 HBsAg 转阴组;HB-sAbHBeAgHBeAbHBcAb在四组间比较及事后两两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62 例未获得 HB-sAg 转阴患者中,其中 38 例完成 48 周治疗,24 例未完成 48 周治疗,因此仅进一步比较 27 HBsAg 转阴患者及 38 例完成 48 周治疗而未获得 HBsAg 转阴患者的上述相关病毒指标、肝功能、血常规指标,仅发现 HBsAg 转阴组基线 HBsAg平均秩(18.44vs43.34P<0.01)及治疗 12 周时 HBsAg 平均秩(16.58vs41.71P<0.01)均低于未发生 HBsAg 转阴组,其余病毒指标及肝功能、血常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NAs 经治或未治 HBsAg 低于 5000IU/ml 慢乙肝人群为 PEGIFN 治疗的优势人群,尤其 HBsAg 低于1500IU/ml患者。我们的研究比较了获得 HBsAg 转阴及未获得 HBsAg 转阴的治疗人群,发现基线及治疗 12 周时 HBsAg 水平越低,越易获得 HBsAg 转阴;基线 HBsAg 水平越低,在治疗过程中,越早出现 HBsAg 转阴。NAs 经治或未治的低 HBsAg 的人群使用 PEGIFN 治疗后有望获得功能性治愈,临床工作中可筛选优势人群,助力 2030 年目标。


疑药物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 1

赵川 、咸建春

泰州市人民医院

患者女,44 岁,主因"腹胀伴腹泻、乏力半年,加重1"入院。既往"剖宫产手术" 16 年,产后口服"复方醋酸甲地孕酮片(经期结束服药至下次月经开始)"至入院时。入院查体;营养 良好,皮肤巩膜未见黄染。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胶水平 上 显著),未见,胃肠型及 蠕动波,双侧季肋区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 5cm 触及,质软,轻压痛,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阳性,肠鸣音 6 /分,无震水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完善相关检查;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 A5.57g/L)略高于正常,余指标正常;抗核抗体<1∶80,抗 Jo—1抗体阳性。胃镜食管静脉曲张(LemD1RFO;LgbD2RF1;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镜结肠多发息肉(巴黎 IlaNICE type 2,腺瘤),直肠发黄改变泡沫细胞沉积可能。上腹部 MRI 提示;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门脉高压;左肾复杂性囊肿;腹壁迂曲血管影。未见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征象。腹水提示渗出液。肝组织病理回报肝穿刺标本相当于 10 余小叶范围,小叶结构破坏,代之 以假小叶形成,小叶内散在点灶状坏死伴肝细胞脂肪变性(5 %),门管区中度炎症伴界面肝炎(IH 3)及淋一浆细胞浸润(PC 1),相邻肝细胞呈花环样排列(HR 1;Reti&.Masson&.天狼猩红显示肝硬化;HBsAg(一),HBcAg(一),Copper(一),Perls blue(一),CK7CK19 显示门管区和纤维间隔内小胆管增生。会诊意见∶CHG3S4Ishak F6),结合临床中青年妇女,HBVHCV(一),提示∶AIH-G3S4/IAIHG SS 5AASLD2019AIHSS 2。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综合诊断积分系统(1999 年)评分为 9 分,AIH 诊断依据不充分;IAIHG 自身免疫性肝炎简化诊断标准【1】,评分 6分,AIH 可能。根据 RUCAM 因果关系评分为5分,药物性肝硬化可能。给予保肝、利尿、血浆及蛋白支持、甲泼尼龙(初始 16mg gd)调节免疫等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甲泼尼龙每 710 天减量 1 次,最终 4mg gd 维持。此后 2 周患者再次因进行性腹胀腹痛、乏力就诊。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腹腔感染,将甲泼尼龙加量至 16mg qd,辅以保肝、利胆、血浆支持、利尿、胰岛素降糖等治疗,患者腹水消失,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EFTUD2基因多态性与HBV 感染易感性的关系及功能分析

田安然、李毓雯、凡豪志、胡平平、徐瑞瑞、袁慧、蔡金原、张文、岳明、李军、董晨、朱传龙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2.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目的筛选出与 HBV 感染 相关的 EFTUD2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并对风险 SNPs 位点进行功能分析。

方法∶①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研究对象共 827 例,包括健康对照组(448 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79 例)。收集所有受试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空腹外周血标本;②筛选出 EFTUD2 基因的标签 SNPs 位点,通过 Sequenom iPLEX assay 对所有受试者标签SNPs 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 SPSS 软件进行 SNPs 位点与 HBV 感染易感性关联的统计学分析;③为探讨风险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对 EFTUD2 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构建包含 EFTUD2 基因启动子片段的 pGL3EFTUD2proA pGL3-EFTUD2pro-C质粒。将重组质粒分别转染 HepG2 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 rs3809756 位点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④利用在线数据库预测风险位点附近启动子区域的转录因子结合情况。

结果∶①纳入本研究的 SNPs 位点共 4 个,即 rs1071682rs2277617rs2289674 rs3809756. EFTUD2 基因 rs3809756-C 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加模型∶调整 OR=1.40795%CI=1.077—1.838P=0.012)感染 HBV的风险显著增加。其余三个位点未发现与 HBV 易感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②利用显性模型对 rs3809756 不同基因型和 HBV 感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调整 OR=1.73295% CI=1.218-2.464P=0.002),≥47岁(调整 OR=1.50295% CI=1.050 2.148P= 0.026)和非肝硬化组(调整 OR=1.40795% CI=1.077-1.838P= 0.012),rs3809756AC rs3809756CC 基因型携带者的 HBV 感染风险显著高于 rs3809756AA 基因型携带者;③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rs3809756C组对启动子的激活能力低于 rs3809756A 组(P<0.05;rs3809756 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启动子片段所结合的转录因子存在差异。

讨论本研究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首次筛选分析 了 EFTUD2 基因中 4 个具有潜在功能的SNPs位点与 HBV感染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仅 rs3809756 位点与 HBV 易感性显著相关。与rs3809756A 等位基因相比,携带 rs3809756—C 等位基因可增加感染 HBV 的风险,表明 rs3809756 C 等位基因是感染 HBV 的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超过 47 岁和非肝硬化个体中rs3809756AC rs3809756CC基因型携带者 HBV 感染风险 比rs3809756AA 基因型携带者高。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与 rs3809756 多态性相互作用影响个体对 HBV感染的易感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 rs3809756—C 组的 RLA 显著低于rs3809756A 组,提示 EFTUD2 启动子区域的点突变可能影响其启动活性。通过在线数据库进行转录因子预测后发现两种等位基因片段启动子结合转录因子的情况存在不同,表明 rs3809756 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转录调控有关,并猜测这可能是通过影响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来实现。启动子活性降低后可能导致 EFTUD2 的表达降低,推测该位点突变导致 EF-TUD2 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将进一步影响对 HBV 复制的抑制;从而增加宿主对 HBV感染的易感性。


IL33 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研究

袁慧 、宋佳逦 、李军 、朱传龙

江 苏省人民医 院(南京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使用IL33 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可通过旁分泌途径增加其免疫抑制能力,从而增强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能力。

方法∶①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第 四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志物 CD29CD34CD45CD90MHCⅡ;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 IL33 预处理组,对照组不加入 IL33IL33 预处理组使用 20ng/ml IL33 刺激 48 小时,分别通过 RTPCRtranswellCCK8 等实验检测两组分泌炎症因子水平、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

结果∶①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组细胞 CD29CD90 ≥98%,为 阳性,CD34CD45MHCⅡ<2%,为阴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型。②RTPCR 结果提示 IL33 预处理组 IL10COX2ILlra mRNA 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 P<0.01;IL1βIL6 mRNA 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为 P<0.01)。transwell 迁移实验结果提示 IL33 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提高其迁移能力(P <0.01),CCK8 实验结果提示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为弥补肝移植和肝细胞移植的不足,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治疗急性肝衰竭已 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策略。它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除了可明显促进损伤组织再生修复外,还具有明显的免疫调控能力;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改善炎症环境。然而;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功能需要一定水平的炎症刺激,其疗效的高低可能取决于个体炎症水平存在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的IL33 是新近发现的 IL1 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本研究使用IL33 预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增强了其分泌 PGE2IL10 等抗炎因子的能力;并减少了促炎因子的分泌,在治疗急性肝衰竭的过程中,IL33 预处理后的 BMSC可通过其增强的抗炎作用来促进肝损部位的损伤修复,提高疗效。另外,使用 IL33 预处理 BMSC 可提高其迁移能力.从而促使更多的 BMSC 归巢到肝脏损伤部位,进一步发挥其疗效。在以往实验中,IFNγ 预处理后的 BMSC MHCⅡ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这一结果,表明使用 IL33 预处理 BMSC 并不会增加其免疫原性,相较于IFNγ 预处理降低了细胞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在临床中提高了安全性。总之,使用IL33 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可增加其抗炎因子的分泌.促进其向损伤部位归巢,从而改善炎症微环境.减轻肝细胞坏死,增强 MSC 对急性肝衰竭的疗效。


淋巴细胞计数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与转归——回顾性研究

张文 、冯天同 、李军、朱传龙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肝移植是终末期肝衰竭的首选治疗方案。感染是导致移植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肝移植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对预后的判断价值而展此研究,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 2015 1 1日至 2021 1 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移植后感染患者41 例,在截至 20211 1 日的观察节点上,有 13 例死亡,28 例存活。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均按照《中国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行前期治疗,并按照指南说明在移植后 1 个月内按照泼尼松 10mg/12h,普乐可复 2mg/d1 个月后按照普乐可复 1mg/d 的标准行免疫抑制治疗。

结果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9.0 岁,大于存活患者的 52.2 岁(P>0.05)。在所有的感染患者中,乙肝再发感染患者有 3 例,细菌感染有 30 例,占 73.2%,真菌感染 4 例,细菌真菌合并感染 4 例。术后1月内发生感染的患者,其死亡率大于1月后发生感染的患者(60.0%VS26.6%P<0.05)。死亡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小于存活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60VS2.12P<0.05)。

讨论现有的关于肝移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移植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未对感染后患者的具体指标有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分析了肝移植后感染患者的年龄、感染病原体,感染 发生时间和淋巴细胞计数对预后的关系,并得出感染发生时间和淋巴细胞计数是移植后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移植术的成功率与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普乐可复会显著抑制 CD4+和 CD8T 细胞的激活,相对于传统的环孢素油剂,对患者的免疫抑制更强。在移植后 1月内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较 1 月后免疫抑制的维持用药效用更强。因此在 1 个月内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1个月后感染患者死亡率高。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应答的重要细胞成分,反应了人体的免疫功能。本文的研究表明,淋巴细胞的降低会增加移植后感染的可能性,同时细菌真菌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有所升高。TiffanyJames 等的研究表明,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衰竭终末期患者,在接受肝移植并行抗病毒治疗后,仍有可能会发生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复发,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具体原因包括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依从、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复发等。本研究目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文的数据量较少,可能存在统计的偏差。其次;本研究尚未统计移植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缺少对照组。因此,后续的数据完善与分析是有必要的。


高通量筛选靶向延伸因子 Tu GTP结合蛋白 2 的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 :TAK

蔡金原、徐瑞瑞、李军、朱传龙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能有效上调 EFTUD2 表达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在体外系统地评估其抗HBV 活性,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干扰素治疗应答不佳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方法我们挑选出具有最强活性的 hEFTUD2pro—0.5kb 启动子,并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整合,构建 EproLUCHepG2 单克隆细胞作为高通量筛选的细胞模型。从 261 种炎症与免疫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出了 TAK,因为它能有效提高 EFTUD2 启动子活性,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在 HepG2NTCP 细胞中验证了TAK EFTUD2 的上调作用,在 HepAD38 HBV 感染的HepG2NTCP 细胞中评估了TAK HBsAgHBeAgHBV 3.5Kb RNA HBV DNA 水平的抑制作用。

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hEFTUD2pro0.5kb 启动子具有最强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构建了可用于高效筛选 EFTUD2 启动子活性的单克隆细胞模型 EproLUC HepG2,并经测序比对无误。在 Epro—LUCHepG2 细胞中,上述 261 种炎症与免疫相关小分子化合物中的TAK 可将 EFTUD2 启动子活性上调 3 倍以上(p<0.05)。在 HepG2-NTCP 细胞中,TAK 可上调EFTUD2 mRNA水平至5倍以上(p<0.001),并提高 EFTUD2 蛋白水平至 1.5 倍以上(p<0. 05)。在 HepAD38 细胞和 HBV 感染的 HepG2NTCP 细胞中,TAK 可显著抑制 HBV 指标∶HB-sAg65% 42%)、HBeAg51% 48%)、HBV 3.5Kb RNA53%44%)以及 HBV DNA53%51%)。当与恩替卡韦联合使用时,TAK HBV 的抑制作用得到增强。

讨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为治疗慢性 HBV 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干扰素对实现临床治愈有特定价值.但其病毒学应答率不高,不良反应较多,目最终疗效受宿主因素影响,临床应用受限。因此,HBV 的免疫治疗迫切需要新的分子靶点。

在我们先前的报道中,延伸因子结合蛋白 2EFTUD2)是剪接体复合物的一种;相对于干扰素治疗应答良好的慢乙肝患者,EFTUD2 在干扰素应答不佳者的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更低;在体外,EF-TUD2 可通过 premRNA 剪接作用调控干扰素通路下游抗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 HBV 活性。有鉴于此,靶向 EFTUD2 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可能有助于探索全新的 HBV免疫疗法,

TAK 为炎症与免疫相关分子,在抗肿瘤、抗炎症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对其抗 HBV 活性尚无系统研究。我们已经确定,TAK 可以在体外上调 EFTUD2 表达.并可抑制 HBeAgHBsAg3. 5Kb RNA HBV DNA 水平。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可能发现了一种靶向 EFTUD2 的、具有有效抗HBV活性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


抗凝血酶活性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周学士、邱源旺、王霞

1.无锡市第五人民医 院(无锡市传染病医院 、无锡市肝病研究所)

2.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抗凝血酶活性与生存期及发生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在 ACLF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 2013 1月至 2019 6 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 130 ACLF 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INR,观察患者 90 d 生存情况。检测入院时、248 周的抗凝血酶活性值,动态观察抗凝血酶活性的变化。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

结果随访患者 90 d,有 56 例(43.1%)患者死亡,20 例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 例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045P<0.01)。粪便隐血 阳性患者和有股静脉血栓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活性分别低于粪便隐血 阴性的患者 和无血栓形成的患者(t=8.7468.090,均 P<0.01)。死亡组患者抗凝血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Cox 回归分析提示 INROR=1.36495%CI 1.0781.726P=0.010)和抗凝血酶活性(OR=0. 93095%CI 0.9060.954P=0.000)是影响 ACLF 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活性预测患者 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 0.70695%CI 0.7730.952P<0.01),临界值为 25%。抗凝血酶活性≥25%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抗凝血酶活性<25%的患者。

结论∶INR、抗凝血酶活性是预测 ACLF 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抗凝血酶活性与患者发生 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相关。


脾切除术对肝硬化患者感染风险的影响

冯天同 、侯晓雪、张文、田安然 、陈念、李军 、朱传龙

江 苏省人民医 院(南京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究脾切除术对肝硬化患者感染风险的影响。

方法收集 2016 10 1日至 2020 9 31 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359 例,其中脾切除组 502 例,未切除组 3857 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纳入患者中合并感染者 499 例,总感染率 11.45%。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中,脾切除组感染率(8.06%)高于未切除组(5.17%),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脾切除组感染率(11.35%)低于未切除组(22.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代偿期脾切除组患者感染时白细胞峰值与未切除组无明显差异【11.977.65×109/L vs 12.1914.04×109/LP>0.05】,失代偿期脾切除组患者感染时白细胞峰值显著高于未切除组【12.2911.52×109/L vs 6.378.90×109/LP=0. 004】。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相比代偿期患者腹腔感染的比例显著增大,而脾切除术本身并不会影响感染发生部位。

结论∶对于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脾切除手术会增加未来的感染风险;而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脾切除术能显著减少感染的发生。


抗体亲和率拟合及效价评估用于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病例报告+文献复习

韩晶晶、张会、沈桂堂、杨永林

1.南京医科大学

2.泰州市人民医 院感染科

目的急性戊型肝炎通在临床上通常的诊断方式是检测其体内 HEV IgM 抗体,但在特殊情况下,HEV特异 IgG抗体效价的变化及抗体亲和力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戊型肝炎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中,唯一的 HEV特异 IgG 抗体阳性可能会让临床医生忽视这一可能,从而无法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本研究拟借助于下述病例,运用抗体亲和率拟合及效价评估的方法用于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病例摘要∶65 岁男性,因急性肝损害收入我科,入院后予保肝、降酶、降黄等对症治疗,完善胸、腹部CT 平扫、腹部彩超、肝炎病毒学等实验室检查。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未见异常。戊型肝炎病毒 IgM抗体阴性,戊型肝炎病毒 IgG 抗体阳性。根据病毒学实验室结果及临床症状,诊断患者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未分型。

方法+结果患者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抗 HEV—IgM 阴性,抗 HEVIgG 阳性,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依据尚不足。在患者住院期间,分别采集其 4 12 日、4 26 日,5 7日三个时间点的血清,采用戊型肝炎 IgG 抗体试剂盒(万泰生物∶EG20210402B)对其进行连续稀释抗体检测,观察其IgG 的稀释后变化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结合能力在不断提升,说明病毒清除后机体抗体的亲和力也在不断成熟。同时我们对患者取住院期间最早期和恢复后样本进行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提示抗体效价下降了 4 倍以上。结合上述结果,进而明确患者诊断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讨论全世界每年发生约 2000 万例 HEV感染,造成 330 万戊型肝炎病例,7 万人死亡。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戊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EAHE)发病率整体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一般以下 3 项指标的任何一项阳性都可作为 HEV 急性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 HEVIgM 阳性,抗 HEVIgG 阳性或含量 4 倍以上升高,血清和/或粪便 HEV RNA 阳性。然而,临床上急性肝炎患者病情发现存在延迟,基层医院治疗过程中多忽略早期病原抗体的检测,当患者病情加重到上级医院诊治时已错过 IgM 抗体的检测时机,从而不能有效检测到IgM 型抗体,而 IgG 型抗体因感染后可长期持续较高水平,给临床诊断带来相当困难。目前临床除抗体检测尚没有建立抗原及核酸的检测方法,因此. 寻求一种相对可靠或有效方法对 HEV 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特别在基层医院就诊后患病时间较长个体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原因不同批次检测没有比效价值,患者留样进行同批次检测仍是较严苛的临床挑战。


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病理和临床特征分析

张誉、杨永峰

南京市第二医 院

目的

1、分析肝硬化与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INCPH)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差别;

2、分析 INCPH 门脉高压期与临床前期的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差别;3、构建 INPCH 临床队列,为研究其自然史和临床转归打下基础。方法

1、选取 20171月至 2019 12 月因"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不明原因肝硬化"于南京市第二医院肝病科及消化科就诊的患者,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纳入仍无法明确诊断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由临床医生 及病理科医生共同阅片,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综合分析,对患者作出最终诊断。

2、根据最终诊断将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不明原因肝硬化"的患者分为肝硬化组、INCPH 组及其它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为 INCPH 临床前期组及其它。收集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最终诊断,分析"不明原因肝硬化"患者的病因、性别及年龄构成。

3、收集肝硬化组和 INCPH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

4、收集 INCPH 组及 INCPH 临床前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

1、共纳入 207 "不明原因肝硬化"患者,经组织学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 127 例(61.4%),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NCPH)的患者 80 例(38.6%)。NCPH 中居首位的是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共计38 例,占"不明原因肝硬化"总数的 18.4%。此外,纳入 1119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经活检确诊 INCPH 临床前期 80 例,占总数的 7.1%

238 INCPH患者平均年龄为(46.4±13.6)岁,男女比例 2.5;1,男女患者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脾大及脾功能亢进是 INCPH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与肝硬化组相比,反复肝功能异常及乏 力、黄疸、纳差等症状出现的概率较低,且有更多的 INCPH 患者仅因体检异常就诊。47.4% INCPH 患者血常规出现三系减低,81.6%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硬化组患者的胆红素、转氨酶、胆汁淤积酶等反应肝脏炎症的指标均高于 INCPH 组,而白蛋白、胆碱酯酶等反应肝脏合 成功能的指标均低于INCPH 组。大部分 INCPH 患者可见脾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则较少出现。影像学指标中INCPH 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宽度及门静脉右支宽度均较肝硬化组明显增宽。INCPH 患者的病理组织中均未见完整的纤维间隔及假小叶形成,大部分患者可以观察到门静脉管壁增厚及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部分汇管区有门静脉缺失。其它常见的改变包括门静脉疝入、门静脉血管瘤样改变及汇管区周围血管增生 等。

380 INCPH 临床前期患者平均年龄(41.6±10.9)岁,与 INCPH 组相差约5 .男女比例约为 1.4∶1,与 INCPH 组无异。临床前期组只有少数患者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减低,约一半的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 γ一谷氨酰转肽酶的升高,和 INCPH 组相比,INCPH 临床前期组的转氨酶及转肽酶升高更明显。INCPH 临床前期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与 INCPH 大致相仿,汇管区残基、汇管区动脉增生、肝窦扩张及中央静脉扩张在 INCPH 患者中更为常见。在所有观察到的汇管区中,INCPH 临床前期组包含更多的正常汇管区,INCPH 组包含更多的闭塞性门静脉。

结论∶

1、影像学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中,部分患者为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对于具有明显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而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应该考虑到INCPH 的可能。

2、与肝硬化相比,INCPH 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肝脏炎症不明显,肝脏合成功能大多保留。影像学表现中 INCPH 的门静脉扩张较肝硬化更显著。肝穿刺病理检查发现门静脉闭塞、门静脉疝入等特征性改变仍是诊断 INCPH 的金标准。

3、对于反复肝功能异常而无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病理检查是诊断 INCPH 临床前期的唯一涂径。为评估 INCPH 的疾病进展,对该组患者的随访应至少持续 5年以上。


20122018 年苏州地区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杨璐璇、张文勇、沈秀娟、刘美琴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目的∶回顾分析 2012 年一2018 年苏州地区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布鲁菌病的诊疗能力。

方法∶收集 20122018 年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 42 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一步总结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结果∶2012 1月一2018 8 月苏州地区共确诊 42 例布鲁菌病,其中 2017 年确诊例数最多(28 例,66.7%),发病时间集中在三月和四月(21 例,50%),确诊患者中男性较多(28 例,66.7%),发病年龄多集中在 50 岁以上(33 例,78.6%),在流行病学中,缺乏流行病学史者(25 例,59.5%)最多,临床表现上以发热(42例,100%)、关节痛(27例,64.3%)、多汗(21 .50%)和腰痛(16 例,38.1%)为主,实验室检查中特异性抗体(41 例,97.6%)和血培养(40 例,95.2%)阳性率均较高,异常指标以 C 反应蛋白升高(30 例,79%)和 γ一谷氨酰转肽酶升高(29 例,69.1%)为主,并发症以肝损害为主(33 例,78.6%),预后较好(治愈例数 34 例,治愈率 81%)。

讨论;布鲁菌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全球每年上报 WTO的病例数超过 50 万例,在中国.2016 年的布鲁菌病发病率亦达到了 3.44/10 万,所以明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有利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可以降低误诊率,减少慢性化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减轻社会负担。

从人群分布上看,苏州的确的布鲁菌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而相关文献中指出布鲁菌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考虑到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偏差,但这一点也可能是苏州地区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点,这需要在更长时间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在诊治中老年发热患者时,应多加考虑布鲁菌病的可能。

在流行病学接触史方面,本研究中缺乏明显接触史者最常见,目前大部分国内文献都认为大部分患者都有明确的直接接触或消化道传播的流行病学史.仅有部分文献认为传播途径不明确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一方面,临床医生在采集病史时可能存在疏漏或患者对于接触史存在误解;另一方面,在布鲁菌病除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外,可能存在其他传播途径,如呼吸道传播,虫媒传播、体液传播等,或者出现了除羊、牛、猪以外的传染源,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实验室检查方面,以C反应蛋白和 y一谷氨酰转肽酶异常最为常见。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存在炎症反应时均可升高,在诊断布鲁菌病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般认为当布鲁杆菌累及肝脏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本研究中 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的比例达到了69.1%,明显高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这一点在既往的国内外文献中没有提及,相关机制亦不明确,如能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明确这一点,将有利于布鲁菌病的诊治及相关研究。

苏州地区的布鲁菌病表现多样化,且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较既往文献有所不同,在今后的诊疗工作中,及早行特异性抗体及血培养检查,并结合实验室 检查结果、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从而达到提高诊疗能力、降低误诊率的目的。


退高黄汤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瘀热蕴证的疗效观察

朱琦琦、姚超、徐立新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观察分析退高黄汤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瘀热蕴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中重度黄疸患者共 9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46 例,实验组 48 例,对照组予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退高黄汤(赤芍100g;水牛角 30g;丹皮15g,当归15g;三棱15g,桃仁30g,红花30g,黄芪 20g,瓜蒌 30g),每日 1剂,水煎,早晚分服;同时联合 DSG—Ⅲ型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每天治疗 2 次,每次 30 分钟,照射肝区局部,距离为 20cm,以患者感觉局部发热为度。2 周为 1 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比较肝生化常规项目、凝血酶原时间、淋巴细胞亚群、肝纤维化指标、肝脏超声检查,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以及中医证候积分。

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CD4/CD8、前白蛋白、肝脏硬度 LSM 值、门静脉右支主干峰值流速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发生肝衰竭的比例更小。

结论;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中重度黄疸血瘀热蕴证时,我们运用中医 优势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之理,其治病原理掣合了中医的活血化瘀机制。肝病治疗仪联合退高黄汤,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调节细胞免疫,并且可以提高前白蛋白水平,有效抑制肝脏炎症的发展,增加门脉血流.抑制肝脏纤维化,减少肝衰的可能。结合上述临床观察结果,我们认为肝病治疗仪联合退高黄汤治疗慢乙肝血瘀热蕴证可能的作用机理与加快肝脏血流,改善肝脏微循环,修复受损肝细胞从而起到保肝退黄的作用,这些临床研究的结果为后续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


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 17 例临床分析

蒲琴琴、金柯、胡南南、戴艳、姜正一、李军

1.      南京医科大 学2.江苏省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CAEBV)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1月至 2020 12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 17 CAE-BV 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结果 17 CAEBV患者纳入本文分析,男性 7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龄(34.3±19.1)岁,本组中确诊时长为 310 个月,平均 4.7 个月。其中12 例患者以间断性发热为首发症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各 2 例,1 例以腹痛腹胀为首发表现。17 例患者均出现间断性发热,11 例出现淋巴结肿大、咽痛及咳嗽咳痰.9 例有肝脾肿大,8 例有乏力纳差,5 例患者皮疹部位多位于颜面部、双下肢及前胸部,多为散在点状红色斑丘疹,不伴瘙痒。 此外,2 例患者在咳嗽时出现鼻腔 出血。口唇疱疹、粘膜破溃及扁桃体脓肿各 2 例。其他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 、畏寒寒战、肌肉酸痛、盗汗及黄疸。13 例有肝功能异常,12 例有贫血,10 例有铁蛋白升高,9 例有血白细胞降低,8 例有中性粒细胞降低,8 例血小板隆低。 其中 4 例出现全血 细胞减低。6 例出现两系减低(白细胞及 血小板减低2 例,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低 2 例,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 2 例)。17例患者均接受血清 EBV DNA 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中位数为1.10×1055.92×102.51.24×107)拷贝/mL17 例患者中,16 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10 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7 例接受联合化疗,1 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7 例患者存活,7 例患者死亡,其中 3 例死于噬血细胞综合征,2 例患者进展为淋巴瘤后死亡,2 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 例失访。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 6例患者 5 例死亡,仅1 例存活。讨论∶CAEBV 感染后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但大多数患者均有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症状,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并发症风险高、预后较差,常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治疗方案差异大,因此在排除其余相关可能疾病后,应积极完善相关病毒学检测以早期明确是否有 CAEBV 的可能,并及时予相应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提高患者存活率。


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影响

吴杭源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 51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7 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对照组 24 例采用单一恩替卡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HBV DNA 和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N型胶原 CL型前胶原 PCⅢ)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P ≤ 0.05),但治疗后两组间肝功能、HBV DNA 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 4 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恩替卡韦、扶正化瘀片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


机器学习算法在早期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季顾惟、范烨、王科

江苏省人民医 院(南京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 院)

目的比较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早期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预测中的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5 月至 201912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882 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早期 HCC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1 例,女 181例,年龄(57.3±10.5)岁(范围∶21 86 岁)。将患者按 2;1 随机分为训练集 588 例和测试集 294 例。构建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包括;随机生存森林(RSF)、梯度提升机、弹性网络回归和 Cox 回归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衡量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综合 Brier 分数量化模型的预测误差、校准曲线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 比较机器学习模型、竞争模型和 HCC 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所有模型均在独立的测试集内进行验证。

结果训练集内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61.7 个月,测试集内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61. 9个月,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9P=0.865)。RSF 模型由 5 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构成;白蛋白一胆红素分级、血清甲胎蛋白、肿瘤数目、肝切除方式和微血管侵犯。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RSF 模型均展现出最高的预测准确性,Cindex 值分别为 0.75895%可信区间,0.7250.791)和 0.74995%可信区间,0.7000.797),以及最低的预测误差,综合 Brier 分数分别为 0.171 0.151RSF 模型对早期 HCC 复发预测的准确性优于其他 3 种机器学习模型、竞争模型(ERASL 模型)以及 HCC 分期系统(BCLCCNLCTNM 分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校准曲线提示 RSF 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SF 模型可将早期HCC 患者复发风险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3 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情况比较,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F 模型对早期 HCC 术后复发风险的分层明显 优于 TNM 分期。

讨论;肿瘤复发是影响早期 HCC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复发 风险一直是临床医 师和患者自身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构建的 RSF 模型集合了 5个常用临 床病理特征。可实现较为准确的复发风险预测,为早期 HCC 患者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深入挖掘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作用并以集成学习的方式实现特征的充分整合和模型的精准预测,在医疗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TIPS术后支架通畅情况下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回顾性研究

张晗、肖江强 、诸葛宇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背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但是,对于 TIPS术后支架通畅情况下再发曲张静脉出血的概率及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本中心数据估测 TIPS 术后支架通畅全因再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比例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所有在 2010 1 月至 2019 10 月期间在本中心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行 TIPS 手术都考虑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人术前及术后均接受了常规实验室检查,腹部增强 CT 及腹部相关大血管超声(如门静脉、脾静脉等)。所有在随访期间发现出现支架失功的患者全部被排除,主要终点事件为临床显著出血,次要终点事件为死亡及肝移植。

结果∶783 个病人在研究期间接受 TIPS手术,273 个病人由于不完整的数据资料、支架情况不明、支架失功等原因被排除在研究之外。510 个病人最终被纳入,随访期间共有 48 人出现全因再出血,为减少选择偏倚,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性别、年龄与 MELD评分,比例为 1;2 得到无出血组为对照组,共 96 人。出血组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共有 26 人,占总出血人数 54.2%。与 EGVB 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降低的白细胞(1.9 vs.3.0 * 10~9/L;P=0.002)和血小板计数(41.0 vs.66.5*10~9/L;P=0.002),升高的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PPG)(TIPS术前∶25.3 vs.21.1 mmHg; P=0.008;TIPS术后∶12.8 vs.9.2 mmHg; P =0.045),增大的脾脏体积(长;19.3 ys.16.1 cm;P=0.001;;15.1 ys12.2 cm; P<<0.001;体积;1100 ys.700cm3∶P<0.001;增粗的脾静脉直径(14.1 vs.11.2mm;P=0.002)和增大的脾静脉流量(0.96 vs.0.46 L/min; P=0.007.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脾脏宽度为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日脾脏宽度大于13.25 cm 可以辅助识别 TIPS术后支架通畅情况下高出血风险患者。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生存观察到显著差异。

结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 TIPS 术后支架通畅情况下再出血的主要原因,脾脏体积、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以及 PPG 均与 EGVB 有关并目脾脏宽度为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


门静脉血栓诊治研究新进展

陈帆、王银玲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进展过程中发生的的一种并发症。一些危险因素与 PVT 的发生和进展有关。尽管完全性 PVT 对肝移植受者手术结果的负面影响是明确的,但其对肝硬化进展的影响尚不确定。PVT 的治疗方案包括抗凝剂和介人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栓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本文对肝硬化非肿瘤性 PVT 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和分类、自然史、临床预后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扬州市社区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童聪、向晓星
1.扬州大学

2.江苏省苏北人民医 院

目的探究扬州市社区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扬州市老年人群 NAFLD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抽取扬州市两个社区,收集该社区老年人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烟酒史等)、体格资料(身高 、体重、腰围等)、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以及腹部超声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346 65 岁以上老年体检人群 NAFLD患病率为 35.14%,其中男性患病率(29.98%)低于女性(3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城市人 口、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是老年 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老年 NAFLD的保护因素。

讨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对公共卫生造 成重 大的负 担,年龄的增加会导致人体代谢功能的减退,NAFLD是中国常见的肝病,已经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本研究显示扬州市社区老年人群 NAFLD患病率为 35.14%,目前扬州社区老年人群 NAFLD患病率处于较高的位置,城市社区 NAFLD 患病率为 45.55%,可能与年龄差异、近 10年间扬州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及生活方式转变相关。本研究显示 65 岁及以上老年女性患者 NAFLD 患者率患病率(39.25%)高于男性(2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考虑雌激素在调节女性脂肪组织的发育和沉积中起着重要作用,雌激素对 NAFLD 具有保护作用,女性绝经后性激素的水平下 降,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也随之下降。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城市人口、BMIWC、收缩压、FPGALTTG 是影响扬州社区老年人群 NAFLD 患病的危险因素,HDLC为保护因素,NAFLD 目前考虑是一类多系统疾病,影响肝脏以及肝外器官的调节功能,我们的研究支持代谢紊乱是 NAFLD 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扬州地区老年 NAFLD 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城区老年人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 NAFLD 患病率。


IgG4— associ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 misdiagnosed as cholangiocarcino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刘雨萌、黄燕 、甘建和

苏州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trea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IgG4 re-lated diseases.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a patient with IgG4— associ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 misdiagnosed as cholangiocarcinoma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in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fferential points of this disease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Result This case was highly suspected to be cholangiocarcinoma before surgery,and was diagnosed as IgG4-related disease after surgery based on the patient&.# 39;s history,imaging,serum IgG4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liver and hilar lymph node biopsy.(1)IgG4-associated sclerosclerosis cholangitis(IgG4-SC)(2)IgG4-associ-ated pancreatitis(IgG4-AIP)(3)IgG4-asso- ciated pituitaritis(4)IgG4-associated sialadenitis (5)IgG4-associated lacrimal adenitis After treatment with standard glucocorticoid regimen,the patient&.#39;sjau- ndice quickly returned to normal,the IgG4 index returned to normal,and the imaging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nclusion IgG4 - associated cholangitis is a rare multi-organ damage diseasein which IgG4- associated cholangitis is easily con fused with cholangio-carcinoma.The successfu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case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follow-up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reduces the misdiagnosis rate,is conducive to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and improves the prognosis.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1例报告

朱芳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 院

患者女性,34 岁,因"HBsAg 阳性 12 年,血细胞减少 3 "入院。患者 12 年前体检发现 HBsAg 阳性,肝功能正常,2018 5 28 日外院检查血常规提示三系降低,肝功能正常,HBVDNA 2. 15×102IU/mL,腹部彩超提示肝实质回声稍增粗、门静脉内径增宽、胆囊壁粗糙、轻一中度脾肿大,外院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脾功能亢进",并予以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3 月后患者怀孕。2018 12 10 日因孕检血小板低于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期间查生化功能、风湿三项、铁蛋白、叶酸、VB12、免疫五项正常,抗 ANA 阳性(1∶100),抗 ENA 抗体谱、ANCA 阴性,HBVDNA<20IU/mL,骨髓穿刺及活检提示粒系、红系、巨核系增生明显活跃、血小板成簇可见,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后建议出院随访。患者妊娠过程顺利,并于 2019 5 月顺利产女。2020 6 28 日我科门诊查腹部超声;肝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内径增宽、胆囊壁厚毛糙、脾大、脾门处脾静脉内径增宽、腹腔积液,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无腹胀、腹痛,无纳差、厌油,无呕血 、黑便,无发热、盗汗,间断有下肢轻微磕碰后淤青,精神良好,食纳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既往否认饮酒史,否认服用中草药及保健品史,无慢性心肺疾病史,其父亲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格检查;轻度贫血貌;左小腿内侧可见约 1.5×1.5 cm 瘀斑,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 、蜘蛛痣,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 3 cm,边缘钝,质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3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0.98×109/L,淋巴细胞计数0.29×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 0.01×109/L;血红蛋白测定 90g/L,红细胞压积30.1%,血小板计数 57×109/L。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测定1.79g/L。粪便隐血阴性。肝功能∶TBil11.2 umol/L;ALT 20 U/LAST 25 U/LAlb 42.7 g/L。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正常。甲、丙、戊型肝炎病毒 IgM 抗体、CMVIgMEB VCAIgMHIV 抗体为阴性。HCVRNAHBVDNACMVDNAEBVDNA 值均低于正常下限。免疫五项正常,抗 ANA、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抗体阴性。铁蛋白及血清铁正常。铜蓝蛋白 21.8mg/dL。眼底检查未见角膜 KF 环。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定量131.45 IU/mLHBsAb定量1.10 1U/LHBeAg 定量 0.23 S/COHBeAb定量0.04 S/COHBcAb 定量 8.35 S/COFibroScan∶脂肪衰减系数 189 dB/m;肝脏硬度 4.9 KPa。上腹部增强CT(图 1)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肝脏实质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异常强化。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梗阻,门静脉增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脏大。胰腺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胰周脂肪间隙影清晰。腹腔内未见明显积液影。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上述检查考虑 HBV 感染明确,基本能排除其它常见的嗜肝及非嗜肝病毒感染 、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及血色病等,但患者肝脏硬度值正常,上腹部增强 CT 未见肝脏形态及包膜改变,与门静脉、脾静脉扩张程度及脾肿大的程度不成比例,故考虑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值得商榷,建议完善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患者术后次日出院。

1周后病理结果回报诊断意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活动性炎症。改良 Scheuer 评分∶G2S1METAVIR 评分;A1F1。患者肝脏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排除肝硬化,故需查找除肝硬化之外的其他导致门静脉高压的原因。进一步完善门静脉系统超声提示门静脉高压。应用 FibroScan 同一时间测量肝脾硬度值肝脏 5.7 KPa;脾脏 73.7 KPa。电子胃镜见胃多发溃疡。综上,患者门静脉高压表现突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 、脾静脉通畅,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无狭窄,肝组织活检无肝硬化组织学依据,故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诊断成立;患者虽多次查肝功能正常,HBVDNA 及乙肝表面抗原极低水平,但结合肝活检结果考虑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成立。 鉴干本次 胃镜检香未 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暂无需进行消化道出血一级预防,建议继续口服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肝功能、HBV DNA、 门静脉系统超声及电子胃镜等检查。


Baicalin attenuates hepatic cell pyroptosis in NASH by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 in a Nrf2 dependent manner

史会连

江苏省中医院

Background: The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has become a serious medical problem and an increasing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Baicalin,one of the major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has natural antioxidant and anti- inflflammatory properties in various dis-ease,but its effects on NASH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clearly. In our previous studies,baicalin has been proved to reduce the pyroptosis of hepatocytes, but the mechanism is not clear.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NAFLD animal models were induced by feeding with high fat (HF)diet for 8 weeks. Baicalin was given to mice for another 8 weeks together with HFD. Hepatic function,oxidative stress, inflflammatory response and lipid metabolism were calculated. And hu-man liver cells of HepG2 were cultured with FFA and stimulated by baicalin (50,100,200mM) to study the signaling pathway involved.

Results: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LP down- regulated lipid accumulation in liver tissue samples. The higher inflflammatory score induced by HF in liver and renal were reduced by ALP. HF— triggered oxidative stress was inhibited in ALP treated groups,as evidenced by enhanced SOD1/HO1/Nrf2 expressions and reduced thioredoxin-interacting

Conclusion :results above indicated that baicalin can attenuate hepatic cell pyroptosis in NASH by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 in a manner dependent on Nrf2 pathway.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致肝硬化一例

张蒙、黄燕、甘建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一例以血小板减少,腹痛为首发症状的 14 岁女童肝硬化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结果∶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腹痛入院。人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提示患者三系减少,抗 LC1 阳性,ALTAST 轻度升高,普美显 MRIMRCP;肝硬化伴弥漫性再生结节形成;脾肿大,MRCP 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或狭窄。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汁反流性胃炎。肝穿活检提示界板性炎症,花结形成,浆细胞丰富。甲肝、乙肝、丙肝、工肝、戊肝、人免疫缺陷病毒、EB 病毒核酸测定 、CMV病毒核酸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均为阴性;铜蓝蛋白 0.254g/L;IgG4 0.92g/l;溶血实验为阴性。 患者入院后出现三系减少,完善骨髓检查排除再障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三系减少,考虑患者三系减少为肝硬化所致,故主要探索患者肝硬化主要原因。患者为青少年女性,无饮酒嗜好,BMI20.70Kg/m2B 超未见典型脂肪肝征象,肝脏活检未见明显肝脂肪变性,可排除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致肝硬化。患者肝炎病毒相关检查及 EBVCMV 病毒检测均为阴性,排除常见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患者无长期服药、毒物接触史,故排除药物、毒物引起的肝炎所致肝硬化。患者家族中无相似病史,故患者遗传代谢性肝病可能性可能性较小。患者查体未 见眼角膜 KF 环,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正常,24h 尿铜浓度 45.1μg/L24 小时尿铜含量 45.1ug/24h,头颅 MRI未见明显异常,遗传病基因检测提示全外显子检测未见异常,根据 Leipzig 评分系统排除肝豆状核变性所致肝硬化。患者查 Fer 32.3ng/mlFe 2.88umol/L,总铁结合力 59.8u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 4.82%,排除血色病所致肝硬化。患者香抗LC1阳性,此项指标多见于年龄小于 20 岁的年轻 AIH 患者中,且患者肝活检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故患者 AIH 可能性大;根据 2018 ESPGHAN(欧洲儿童胃肠肝病和营养协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标准中分值为 8 分,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 患者 ERCP 未见胆管异常,故排除 ASC(自 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因患者为 LC1 阳性,故诊断患者为 2 AIH。讨论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lH)、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ASC)、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新生儿狼疮综合征(NL),妊娠期同种免疫性肝病(GALD),巨 细胞肝炎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CH AHA)。其中 AIH 跟据血清学标志物可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或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为 1 AIHAIH1;抗肝肾微粒体1 型抗体(抗LKM1)和/或抗肝细胞溶质1型抗体(抗 LC1)阳性为 2 AIHAIH2)。目前一线治疗方案为皮质醇(泼尼松及布地奈德)联合硫唑嘌呤,但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肝硬化和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不可使用布地奈德.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肝硬化失代偿期和急性重症肝炎不使用硫唑嘌呤,避免硫唑嘌呤对肝脏进一步损伤。面对不明原因肝损伤、肝硬化,实验室检查提示 IgG/γ一球蛋白升高,自身抗体阳性时应考虑到此病,尽早进行肝穿刺活检辅助诊断。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进展成不可逆的终末期肝病。


Prognostic Nomogram for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E Virus—related Acute Liver Failure: A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

Jian Wu12",Cuifen Shi*,Xnyu Sheng',Yanping Xu', Jinrong Zhang',Xinguo Zhao, Jiong Yu',Xinhui Shi, Gongi Li7,Hongcui Cao-8*,Lanjuan Li'

1.State Key Laboratoy for te Dagnosis and Tratment of nfectious Disase, Ntonl Clinicl RearchCaterfor hnfec- tous Dsases, The Fist Afilatd Hosqital, Zhjang Univesity Sthod of Mdiane, Hangzhou, Zhgiang, China;

2.Dpart- 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hnghai Tongi Hbpital Tongi University Sdhoo of Medicire, Shanghai, Chir;3.Dpartmat ofInfectous Disae, The Scond Peqle's Hbqita of Yarheng Gity, Yandeng, Jangs, China;4.Dpartmant of Lalortry Medcin,The People's Hbsitalof Dfag ity,Yandeg,Jjangsu, Chirn;5.Departmant of Resqiration, The Fifth Peogpe's Hoqita of Wuxi,Wxi, Jiangsu,, China;

6.De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r,The Firt People's Hosita of Yarchag ity, Yacheng,Jiangsu, Chirn;7.Dpqartment d Clncal Laboratory, Linyi Taditional Hsital, Linyi, Slandong, Cina;

8.Zkjiag Proiria Key Labortry for Dagnsi and Teatment of Agng and Physic-chemicl liury Deases,Hanghou.Zhjing, China

Abstract:ackground and Aims: Timely and effective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s for predicting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E virus-related acute liver failure(HEV-ALF)are urgently needed.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the mortality of HEV-ALF patients. Methods: The nomogram was based on a cross- sectional set of 404 HEV -ALF patients who wereidentified and enrolled fromacohort of 650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with that of the 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scoring and CLIF-Consortium-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score(CLIF-C-ACLFs)models,we as-sessed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the nomogram using the concordance index(C-index),and its dis-criminative ability using 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td-ROC)analysis,re-spectively.Results: Multivariate logis- 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et carried out to predict mortality revealed that y-glutamyl transpeptidase,albumin,total bilirubin,urea nitrogen, creatinine,interna- tional normalized ratio,an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all of which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nomogram to predict the mortality of HEV — ALF patients.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this nomogram for mortality prediction was 0.671 (95% confidence inter- val:0.602-0.740),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ELD and CLIF -C-ACLFs models. Moreover,the td-ROC and deci- sion curves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discriminative ability and threshold probabilities of the nomogram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MELD and CLIF-C-ACLFs models. A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in the validation set.Conclu-sions: The novel nomogram is an accurate and efficient mortality pre- diction method for HEV-ALF patients.

Keywords,Hepatitis E;Acute liver failure; Nomogram; Mortality prediction; Scoring model.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诊治的探讨

丁靖诺,赵卫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肝功能分级、血凝状态、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速度等。合并 PVT 患者的治疗较非 PVT 患者有着更大的难度,且预后不佳。但 PVT起病往往隐匿,不易察觉,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 PVT 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的观点,研究热点也在逐步推进。本综述将对 PVT 形成机制进行探讨,针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FBXL20 蛋白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

冯婷婷,赵卫峰,梁人山,张育,朱京乐,王贝贝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病科

目的∶通过临床和细胞实验,研究 FBXL20 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收集 66 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47 例肝病患者肝穿刺组织,其中 10 例脂肪肝、11 例乙型病毒性肝炎、15 例丙型病毒性肝炎、11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FBXL20 的表达,比较不同肝病患者肝组织中 FBXL20 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性。选取四种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Hun7HepG2215)和人肝细胞系 L02 进行细胞培养,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细胞株中 FBXL20 蛋白的表达。

结果∶1.FBXL20 在脂肪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 10.0%1/10)、36.4%4/11)、60.0%9/15)、54.5%6/11)、90.9%60/66)和 57.6%38/66)。FBXL20 在肝癌中的强阳性率为 65.2%43/66)。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XL20 的强阳性与病理分级有关(P <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HBsAg 及肝硬化无明显相关性。FBXL20 在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中的表达阳性表达率较脂肪肝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其他肝炎中的表达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人肝 细胞系 L02 细胞内 FBXL20 蛋白已有一定程度的表达,肝癌细胞株 SMMC7721 FBXL20 蛋白表达水平较 L02中升高(其目的条带和内参比值分别为 1.056±0.167 0.775±0. 048P<0.05),HepG2 FBXL20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L02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目的条带和内参比值分别为0.701±0.028 0.775±0.048P>0.05),而在 HepG2.2.1.5 Huh7 .FBXL20 蛋白的表达水平较L02 下降(其目的条带和内参比值分别为0.487±0.0520.034±0.096 0.775±0.048, P<0.05)

结论∶1.FBXL20 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且其强阳性与病理分级有关,提示其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2.FBXL20 在脂肪肝、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病毒性肝炎的恶性进展。3.FBXL20 蛋白表达水平在肝癌细胞株 SMMC7721中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


不同评分系统评价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价值的比较

高欣怡 、甘建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 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CTPMELDMELD- NaiMELDMESOABICCLIF-C OFCLIF-C ACLFCOSSH-ACLF 评分对于 HBVACLF 患者 28 天及 90 天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 2013 7 月至 2020 6月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及感染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共 166 名,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信息,收集患者入院 24 小时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肝衰竭分期,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及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 CTPMELDMELDNaiMELDMESO ABICCLIF-C OFCLIFC ACLFCOSSHACLF 评分。通过住院资料及电话随访,根据患者入院后 28 天及90 天生存情况将患者分别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 SPSS 23.0 找出与 90 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用 MedCalc15.0统计学软件绘制 CTPMELDMELD-NaiMELDMESOABICCLIF-C OFCLIFCACLFCOSSHACLF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urve)来评估各评分对于 HBVACLF 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并分别计算 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各评分评价 HBVACLF 患者预后的效能。

结果∶1.90 天生存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相比,在年龄、是否有肝硬化基础、总胆红素、肌酐、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存在显著差异,肝衰竭常见并发症肝性脑病、腹水、感染和肝肾综合征在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中的发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年龄、总胆红素 、国际标准化比值 、肝性脑病和感染为 HBV— ACLF 患者90 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值均<0.05)。2.各评分在早、中、晚期患者中也有明显差异,除 iMELD ABIC 评分,其余评分在中期患者中显著高于早期患者,所有评分在晚期患者中均显著高于中期和早期患者。3.对于 HBVACLF 患者 28 天预后,COSSH ACLF 评分的 AUCAUC=0.893)最大,COSSHACLF 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除 CLIFC ACLF 评分(AUC=0.867)之外其他所有评分。对于 HBVACLF 患者 90 天预后,COSSHACLF AUCAUC=0.868)最大,其预测价值显著高于除 CLIFC ACLF 评分(AUC=0.867)和 ABIC评分(AUC=0.832)之外其他所有评分。对于 28 天及 90 天预后,MELD及其衍生评分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四种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CTP 评分预测价值相对较低。

结论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和感染为 HBVACLF 患者 90 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九种预后评分模型对于 HBVACLF 患者短期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 COSSHACLF 评分和 CLIF-C ACLF 评分是对于 HBVACLF 患者短期预后的理想指标,COSSHACLF 评分是评价 HBVACLF 患者短期预后的最佳指标。


白细胞介素-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顾静,王艳,孙蔚,赵卫峰,甘建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 一32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 2015 1 月一2018 12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 92 HBVACLF 患者,根据确诊后 3 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 IL32 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c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HBV DNA 等。计量资料 2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或 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8 3 检验A 3632 与其他变量进行 Pearson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 HBVACLF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 IL32 联合 MELD 评分对 HBVACLF 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92 HBVACLF 患者存活组 40 例,死亡组 52 例,死亡组 IL32 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555.80±42.18pg/ml vs408.99±55.56pg/mlP839sOb IL-32 Tbilr=0.952P83Q8C37 001),MELD评分(r=0.850P 830 9建抄)是显著正相关。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发现 IL -32【比值比(OR=1.13795%可信区间(95%CI=1.040 8 31A433B=0.005)】和 MELD 评分【OR=0.45595%CI=0.228 839.898PF=0.025)】是 HBVACLF 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 曲线分析显示 IL-32 联合 MELD 评分对 HBV ACLF 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ROC 曲线下面积(AUC=0.99295%CI∶0.98183sA③】优于 IL-32AUC=0.984)和 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8 30.30599 C 3 7

结论∶IL-32MELD 评分均能预测 HBV-ACLF 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慢乙肝非优势人群临床治愈一例并文献复习

黄燕,张琼月,罗二平,赵卫峰,甘建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实现 HBsAg 转阴和血清学转化是目前实现临床治愈的主要目标。本文报告1 NA 经治 CHB 的非优势人群经 PEG IFNα-2b 180μg/w 联合治疗至 80 周后出现 HBsAg 转阴,并且在后续 PEG IFNα2b 180ug/w 延长疗程治疗后实现 HB-sAg 血清学转化并临床治愈的病例,以期对临床针对 IHC 非优势人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sCD14-ST联合 PCT在不明原因发热中的诊断价值

赖金凤,秦爱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

目的比较分析 FUO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之间的可溶性 CD14 亚型(Soluble CD14 subtypesCD14-ST)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其他生物标志物水平,探讨早期联合检测 sCD14-ST PCT FUO 感染性疾病以及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8 8 -2020 1月收治的 FUO患者共 106 例,收集所有患者人院 24 小时内的外周血,检测 sCD14-ST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细胞分析、生化全套,血培养,以及检测其他体液、组织进行病原学培养并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06 FUO患者,感染性疾病 73 例(68.9%),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18 例(17.0%),肿瘤性疾病 10 例(9.4%),其他杂病5 例(4.7%;73 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细菌感染 39 例(36.8%),非细菌感染 15 例(14.2%),病原体未明 19 例(17.9%)。在评价血清 sCD14-STPCTCRPSFESR FUO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单因素以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sCD14-ST【优势比(OR=1.10995%可信区间(95%CI;1.0531.168P<0.001】和PCTOR=2.463.95%CI;1.487 4.078P<0.001)为 FUO感染性疾病的独立诊断指标,其截断值分别为 53.89ng/dl1.290ng/ml。进一步 ROC 曲线分析显示,sCD14ST联合 PCT FUO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能力最佳【ROC 曲线下面积(AUC=0.91395%CI∶0.8430.959】,显著高于 sCD14-STAUC=0.81895%CI∶0.732 0.887)和 PCTAUC=0.85295%CT∶0.700.9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 sCD14 ST 联合 PCT 的灵敏度最高(89.04%),阳性似然比较高(4.90),阴性似然比最低(0.13)。在评价血清 sCD14—STPCTCRPSFESR 对感染性发热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的亚组分析中,单因素 以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sCD14-ST 为感染性发热细菌感染的独立诊断指标(P<0.05),其诊断截断值为 54.63ng/dl时诊断效能较好(AUC=0.80495%CI∶0.6740.900),且其灵敏度(97.44%)高于特异度(53.33%)。

结论感染性疾病是 FUO 主要病因,sCD14—ST 可用于 FUO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也可进一步鉴别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在诊断 FUJO感染性疾病上,其与 PCT 的诊断效能相当,而 sCD14ST 联合 PCT则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sCD14ST 联合 PCT检测策略可为早期诊断 FUO)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在缩短诊断过程、准确应用抗生素,避免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上发挥其优势。




IL-6
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王艳,顾静,徐英,黄小平,甘建和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 - 6IL -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 2015 1 -2018 12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 86 HBVACLF 患者,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 IL-6水平。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IL-6 与其他变量进行 Pearson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 HBV-ACLF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 IL-6 HBVACLF 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 86 HBVACLF 患者,其中死亡组 50 例,存活组 36 例,两组性别、年龄统计无统计学意义,两组 HctPLTTBilPTINRHBVDNAIL-6MELD 评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BCALTASTAlbSc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IL6与其他变量进行 Pearson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IL-6分别与 TBilr=0.579P<0.001)、PTr=0.681P<0.001)呈显著正相关;3.运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HBVACLF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HctP =0.024)PLT(P=0.000)Tbil(P=0.000)PT(P=0.000)INR(P=0.000)HBV-DNA(P=0. 013)、IL-6P=0.000)、MELD评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IL-6P=0.007)、MELD评分(P=0.000)是 HBV-ACLF患者 90 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4.通过绘制IL-6MELD评分IL-6联合 MELD 评分模型的 ROC 曲线,结果显示 IL -6联合 MELD评分模型(AUC=0.891.95%CI∶0.7788 38A3)均高于IL-6AUC=0.838.95%CI∶0.687838A$)、MELD评分(AUC=0.78395%CI∶0.6348 38A3)的曲线下面积,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AUC=0.891)与 IL-6AUC=0.838)相比Z=-2.257P=0.024,说明IL-6联合 MELD 评分模型对于预测 HBVACLF 患者预后的价值最高。

结论∶IL-6 联合 MELD评分可作为评估 HBV-ACLF 患者短期预后较好的预测模型


HDL-C HBV-ACLF 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价值

徐英,黄小平,陈丽,孙蔚,李文婷,王艳,甘建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目的探讨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2015 01 月至 2019 01 月收治的根据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收集 HBVACLF患者(n=42),HBV相关肝硬化者(n=30),HBV活动性肝炎(n =25),同期健康者(n=24)。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血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MELD评分。其中 HBV-ACLF 组分为好转组(n=17)与未好转组(n=25),随访时间 3个月。采用 SPSS 21.0 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性变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 T 检验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用于预测变量的准确性。

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 组、慢性肝炎组、健康组在 PTALBBUNTBilTCTGHDL—CLDL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 HDL-C值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发现,HDL-C值在 HBVACLF 0.120.080.30mmol/L 低于肝硬化组的 0.790.601.01mmol/L,慢性肝炎组的1.060.881.44mmol/L,健康组的 2.031.362.98mmol/LP<0. 001;HBV-ACLF好转组 HDL-C 0.200.110.49mmol/L,高于未好转组的 HDL-C 0.10 0.070.15mmol/LP=0.014<0.05)。进一步二元 Logistic 回归发现 HDL-COR=0.00395%CI∶00.548P=0.029)与 MELD评分(OR=1.58895%CI∶1.0322.443P=0.035)是影响HBVACLF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 HBV-ACLF 预后预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 =0.807,截断值为 0.175mmol/L,敏感度 0.706,特异度 0.895%CI 0.6770.937),MELD HBV ACLF 预后预测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0.822,截断值为 26.5,敏感度 0.76,特异度 0.76595%CI 0.6960.928)

结论∶HDL-C HBV-ACLF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 HBVACLF 预后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 TIPS术后肝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

姚运海,甘建和,赵卫峰

苏州大 学附属第一医 院

目的通过临床结果分析了解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早期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肝性脑病(HE)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1 月至 2018 12 月因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内镜或者药物治疗失败,72h 内行覆膜支架 TIPS 治疗的 93 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发生 HE情况分为 HE 组(n=36)和非 HE 组(n=53)。收集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合并症,血生化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c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等. 根据实测值分别计算每位患者 MELD 评分,记录 TIPS 支架植入前测得的肝静脉锲压与游离压,HVPG 为两者的差值。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或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 X2 检验。二分类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 TIPS 术后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

结果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为 38.710%,两组间术前 MELD评分【(13.000±3.189vs11.684±2.068),t=2.068,P=0.0431HVPG[(24.908±5.317)VS(22.597±4.928).t=2.100.P=0.0391. 差异均由统计学意义。进一步 HE分级显示0-1 17 例(47.222%),2 9例(25.000%),3 6例(16.667%),4 4例(11.111%)。逐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比值比(OR=0.80395%可信区间(95%CI;0.6790.984P=0.010)和 HVPGOR=0.896.95%CI;0.8160.984.P =0.022)是 TIPS术后 HE 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急诊 TIPS 术后 HE 发生率高,MELD评分和 HVPG 是其术后 HE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苏州地区晚期血吸虫性肝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分析

姚运海,赵卫峰,甘建和

苏州大 学附属第一医 院感染科/肝病 ICU

目的观察苏州地区晚期血吸虫性肝病患者临床特点,外周血相关 T 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分析。

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2016 1月一2018 1月住院治疗晚期血吸虫性肝病患者 32 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临床特点,同时选取 20 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分别于入院当天采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3CD4T 淋巴细胞(CD4T 细胞)、CD3CD8T 淋巴细胞(CD8+T细胞)、CD4CD25FOXP3+细胞(Treg)、CD3CD8IL17+细胞(Th17 细胞)。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行正态性检验,两组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

结果苏州地区晚期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多因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入院,且合并感染较为多见。较健康对照组,患者外周血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28.347±5.848%vs35.595±7.187%t=—3.793P=0.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18.598±4.256%vs23.495±4.153%t=—4.097P=0.000】、Th17 细胞百分比【(0.833±0.537%vs1.421±0.857%t=—2.749P=0.010】、Treg 细胞百分比【(12.324±3.911%vs6.939±2.958%t=5.628P=0.000】,感染组较未感染组,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25.584±5.089%vs32.385±4.445%t=—3.902P=0.000】、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16.526±3.530%vs21.628±3.369%t=-4.089P=0.000】、Th17 细胞百分比【(0.585±0.326%vs1.197±0.586%t=3.787P=0.001】、Treg 细胞百分比【(13.581±4. 591)%vs(10.488±1.322)%,t=2.773,P=0.011]

结论;苏州地区晚期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入院多以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多见,目合并感染者较多,晚期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外周血 Th17 细胞、Treg 细胞失衡,且合并感染者后会加重其不平衡。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 28d 死亡的预测模型建立

张思越、甘建和

苏州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 28d死亡的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对 HBV-ACLF 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 2015 1月至 2020 4 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的 HBV-ACLF 患者 168 例。根据患者 28d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91)与死亡组(n=77)。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查阅病历资料获得患者 ACLF 相关并发症情况;收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入院 24h 内空腹抽取的静脉血),并计算 MELD 评分。使用 R 语言(R language 4 8136Y6RaCro Team20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t'检验或 MannWhith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或 Kruskal-WailsH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多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ils H 检验。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判断计量资料与结局发生风险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拟合模型,使用 Lasso 算法筛选危险因素,并通过10 折交叉验证来确定变量的最优组合。计算模型中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对模型中各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计算各观测的 Cook's Distance 筛选强影响点;使用 HosmerLemeshow 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使用加强 Bootstrap 法进行内部验证。使用ROC曲线分析模型对结局发生的预测能力,曲线间比较采用 Z 检验。所有检验均视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分析两组 HBV-ACLF 患者基线资料,发现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肝肾综合征、腹水、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肝性脑病等级、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抗凝血酶 IIIATIII)活性水平和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 ACLF 分期的提高,ATIII 活性水平逐渐降低,总体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绘制直方图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发现在各自变量取值的集中区域,MELD 评分、年龄和白细胞计数均与结局的发生风险呈单调递增关系,而 ATII 与结局的发生风险呈单调递减关系。4. MELD评分、ATIII、年龄、白细胞计数、肝性脑病等级、肝肾综合征和腹水作为自变量构建 Lo-gistic 回归模型。使用 Lasso 算法进行变量筛选,最终确定将 MELD 评分、ATII、年龄、肝性脑病等级和腹水等自变量重新拟合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 Hosmer-Lemeshow 检验(P=0.671),并发现 MELD评分(OR=1.01995%CI∶1.0191.999)、ATIIIOR=0.94995%CI∶0.9170.979)和腹水(OR=2.55895%CI∶1.1635.775)是 HBV-ACLF患者 28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5.ROC 分析结果显示,使用 ATIIMELD评分和预测模型作为单一预测手段预测 HBV-ACLF 患者 28d死亡时 AUC分别为0.73495%CI∶0.659—0.809)、0.73495%CI∶0.659-0.809)和0.81995%CI∶0.7570.88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26.50%(特异度=0.714,敏感度=0.675)、21.325 (特异度=0.703,敏感度=0.714)和一0.172(特异度=0.747 与敏感度=0.766;ATIII活性水平和MELD评分的 AUC 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6.使用加强 Bootstrap 法进行内部验证,得到矫正后的c 统计量为 0.780;通过校准曲线发现模型的校准度良好。

结论∶1.ATIII 活性水平、MELD评分和腹水是 HBV-ACLF 患者 28d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 ATIII活性水平与 MELD 评分作为单一预测指标时对 HBV-ACLF 患者 28d 死亡的预测能力接近;3.新建立的模型对 HBV-ACLF 患者 28d 死亡的预测价值更高。


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脓毒血症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朱京乐、赵卫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究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 2015 1 1日至 2019 12 31 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病原学资料、临床特征 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诊断为脓毒症后 24 小时内的降钙素原、乳酸、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及 APACHE II 评分、SOFA 评分。据患者 28 天临床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点差异,探究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共入选 169 名患者,其中存活组 103 人(占总人数 60.95%),死亡组 66 人(占总人数39.05%;所有患者培养出的大肠埃希菌 ESBLs 阳性率为 76.92%,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 ECO)占比为 4.73%,相关耐药性对患者临床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3 天、住院时间短、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清乳酸浓度升高、血清 PCT 浓度升高、APACHEII评分升高及 SOFA 评分升高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血清水平降低、PCT血清浓度升高、患者机械通气时间>3 天、APACHE I评分及 SOFA 评分增高是导致患者 28 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PCT血清浓度、APACHE II评分及 SOFA 评分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 28 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 IⅡ 评分大于 18 分、SOFA 评分大于7 分、PCT 血清浓度大于 3. 42ng/L 时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