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学分会

当前位置:首页>肝病学分会>分会动态

江苏省第二次肝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大会交流一)

发布时间:2021-06-20 浏览次数:5062次 来源: 作者:

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的 120 急诊医疗服务病例分析

徐汉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联生医院

目的为了提高 120 急诊医疗服务对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的救治效果,促进大众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国人素质及提高优良的社会风貌,特总结我院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的 120 急诊医疗服务病例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从 2014 11 1日至 2016 10 31 日,2 年内,受理因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而拨打120 急救电话,所接诊的 120 急诊医疗服务病例,分析 总结,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的患病临床特点,及主要原则性救治措施和效果。

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占所有 120 呼救病人的15.6%。急性酒精中毒占 120 急诊医疗服务中毒病人的绝大多数,为 87.1%,急性酒精中毒有发生院前死亡病例,而且 120 急诊医疗服务到达这些死亡病例现场时,病人已早已死亡,无法挽回生命。急性酒精中毒病人患病的显著临床特点,就是中毒后,横卧、昏迷、昏睡在街道、马路、餐厅等公共场所,行为污浊,占中毒病人的 72.7%;急性酒精中毒病人患病的另一显著临床特点就是,中毒后合并自伤、他伤、车祸及内科疾病,占 24%

本院救治急性酒精中毒及其他类中毒的治愈和显著好转率达 92%100%的病人都被正确妥善处理,单纯急性酒精中毒病人无住院者,均为留观。

结论;本研究首次总结报道中毒病人的 120 急诊医疗服务病例分析,首次统计发现急性酒精中毒病人患病的显著临床特点,就是中毒后,横卧、昏迷、昏睡在街道、马路、餐厅等公共场所,行为污浊;急性酒精中毒作为常见疾病,并未被有关人员重视,但其患病特点,大大降低了大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有损国人素质及社会风貌和形象,因此本研究严厉地要求和提示,立即重视防治急性酒精中毒疾患国家政策的出台;对于急性酒精中毒病人,应该认真全面地治疗;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愈逐渐严重的不良饮酒对人类所害。


刺激和促进昏迷病人大脑苏醒的一种很有潜能的方法——刺激膀胱充盈、苏醒 、排尿神经反射通路,促进昏迷病人大脑苏醒

徐汉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联生医院

 

目的为了促进昏迷病人苏醒,提高病人生存生活质量,研究创新一套新的出新方法。

方法本研究通过总结作者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和观察,结合相关生理和病理生理知识和原理,诱发了新的创新和设想,就是刺激膀胱充盈、苏醒、排尿神经反射通路,促进昏迷病人大脑苏醒的一整套方法。

结果∶在作者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中,一种特别的病理生理现象被发现,就是,很多昏迷病人,在无尿时,总是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肢体常静止不动,当随着病人膀胱充盈、尿储留,并且尿储留逐渐加重时,病人会出现躁动,或由昏迷好转转变成昏睡或嗜睡,甚至能短暂苏醒,呼喊排尿,排尿后会再次进入排尿前的状态。正常 人体生理反 应事实告诉我们。正常成人和大部分小儿,。夜间睡觉。自发性苏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膀胱充盈、有排小便刺激,或者说有短暂的轻度尿储留,这些刺激反射,通过上行神经传导通路,传至大脑,刺激大脑及时苏醒,使正常人完成排尿的生理功能和行为,当小儿大脑神经组织发育不完全时;夜间睡觉,膀胱充盈、有排小便刺激,或者说有短暂的轻度尿储留;这些刺激反射,通过上行神经传导通路,传至大脑,不能及时刺激大脑苏醒,不能完成正常排尿的生理功能和行为,小儿就会遗尿。

这种创新和设想,以刺激排尿反射整个通路神经为切入点,通过物理手段、药物手段、中医中药手段、外科手段,等手段,刺激膀胱周围副交感传入神经或其感受器、骶部脊髓的初级排尿中枢、脊髓的传入神经、脑干中枢调节系统及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从而产生苏醒或(和)小便意感,从而达到临床治疗昏迷病人的目的。

结论本研究创新设想,有坚实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基础,也具有坚实科学的解剖学、组织学、生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由此产生的科学创新设想,虽仅为设想,但是很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经国内外检索证实截至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论文值得参考应用。


 

高尿酸血症可能诱发运动性哮喘,救治成功中学生运动性哮喘一例

徐汉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联生医院

 

目的为了重视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特作此研究。

方法通过总结临床诊治的一例不常见病历,提出防治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性和方法。

结果∶2020-10-22 日,在值急诊夜班时,接诊一急诊中学生,患者杨某某,男,15 岁,学生,住张家港锦丰镇一居民小区,住院号∶2020004669。患者因"运动后喘息 1 小时左右"入住我院,其病例特点如下.1.病史.1小时前,在学校进行1000米赛跑时.跑过 600 米后,病人觉眼前全是空白色,觉呼吸困难、喘憋,乏力,呕吐一次胃内容物,量较多不详,急忙停止赛跑,休息,不见明显好转,遂急联系家长来本院急诊科急救,平素体质健康,1 年前及半月前,曾 2 次类似此病情发作一次,但比本次病情轻,经休息后逐渐恢复正常。主要辅助检查;尿酸1146umol/L,第三天复查尿酸 640umol/L

经治疗后治愈出院。

讨论和启示:运动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不是很高,但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其原因就是运动,其诱发原因会很多,包括感染、环境污染、等,但高尿酸血症诱发运动性哮喘,还未见报道,由于上述病例特点,可以说明,病人接连发生的运动性哮喘,与其高尿酸血症有关系,也就是说,病人的高尿酸血症,很可能是病人运动性哮喘的诱发因素。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高尿酸血症 与运动性哮喘,存在因果关系的研究报道。据一项近期报道的研究,广州市 710 岁儿童的高尿酸异常率较高,男生和女生分别为 15. 9%31.2%,而且,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呈正相关【1】。这项研究说明,中国儿童的高尿酸血症已非常严重。

结论通过救治成功该病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对我们今后防病治病,会有很大帮助,具体如下

1、重视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因为,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而且也是心脑血 管疾病、肾功能衰竭 、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不仅重视中老年人的高尿酸血症、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也应该重视青少年、甚至婴幼儿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因为,少年儿童年龄组以下的人群,相比于其他年龄组,更未受到重视,目前现状是,各个年龄组的高尿酸血症,甚至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后遗症,均未得到有效防治,更不用说青少年、甚至婴幼儿高尿酸血症的防治了。

3、高尿酸血症患者,不论是中老年人,不能剧烈活动,即使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患者,也不能剧烈活动,这样可能防治运动性哮喘,等急危重疾病的发生,从而及时挽救生命,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4、对于青少年、或年龄更小的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应该注意尽早体检发现,尽早控制尿酸,才能不至于,造成急危重病了,才被发现,更不能带病成长,带病学习、生活和工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吉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久坐不动的起居方式流行和日常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不断升高,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疾病,同时由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病率居高不下,CHB 合并 NAFLD 的人数也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医疗负担。近年来,CHB 合并 NAFLD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阐明合并NAFLD CHB 患者的抗病毒疗效、疾病进程的影响,对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就 CHB合并NAFL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 NAFLD CHB 肝脏病理损伤、抗病毒疗效、长期预后的影响与机制进行综述。


抗线粒体抗体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的表达研究

王宏星、潘芳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目的研究符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诊断标准的女性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指标的阳性表达情况,初步探讨ICP 患者中是否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情况或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病间的可能联系,为今后更科学的诊治本病提供重要指导。

方法 2018 1—2020 4 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的符合要求的159 ICP 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符合入选 ICP 患者检测肝功能、甘胆酸、雌三醇、孕酮、AMAAMA 阳性组49 例,AMA 阴性组 110 例。常规使用护肝、抗炎、改善胆汁淤积病情等药物,按照患者转氨酶、胆汁酸、瘙痒等不同病情酌情合理安排用药方案,避免使用除含硒等影响实验研究成分的药物。追踪记录两组患者产后 42d 肝功能、AMA 指标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AMA 水平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甘胆酸、雌三醇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两组在孕期确诊本病时间、本病治疗用药等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A 阳性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总胆汁酸均明显高于 AMA 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免疫球蛋白 IgG、免疫球蛋白 IgM、补体C3、补体C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 42d复查 AMA 阳性组,其中仍有13 例阳性,约占总数的 61.9%。阳性组中产后复香 AMA 阳性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总胆汁酸指标值均明显高于产后 AMA 转阴患者( P<0.05)。

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抗线粒体抗体与产后肝功能持续异常有一定关系,产后患者转氨酶及胆汁酸等指标仍升高;同时揭示 ICP 诊治中可能也有 B 细胞免疫方面因素,可能给 ICP 的诊治提供一个新途径。


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王宏星'、卞晓云'、潘芳'、周国雄

1.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调查分析南通地区妊 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发病因素,为临床 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搜集 2015 1 月至 2015 12 月南通地区住院孕妇的资料,统计妊娠期发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数,分析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所占比例,同时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病与年龄、孕前体质指数、胎次、不良妊娠史(自然流产或早产)、家族史、饮食、受精方式、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等情况的相关性。

结果∶99523 例妊娠晚期孕妇中,肝损害 3712 例(发病率为 3.73%),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998 例(占 26.89%)。单因素分析发现单胎及双胎以上妊娠、自然流产史、家族史、人工受精、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 5.252.064. 015.2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多胎次、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中应引起重视。


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代谢特点及其膳食营养元素的调查分析

王宏星、潘瑞蓉、袁国跃

1.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江苏大 学附属江滨 医 院

目的分析、比较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D)患者代谢特点及每日人均膳食营养元素摄入量,指导该类患者科学合理饮食。

方法∶收集我院就诊患者 238 例,A;T2DM NAFLD 118 例,B;单纯 T2DM 120 例分析 T2DM 合并 NAFLD 与单纯 T2DM 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食物频率调查法分别收集患者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按《中国食物成分表 2002 版》编码计算每组人均每天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膳食纤维摄入值。

结果;1.两组葡萄糖耐受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 C 肽释放试验曲线图高峰值均延迟,A 组的BMIITGTCLDL-CALTASTHOMAIR,基础胰岛素分泌值明显高于B 组(P<0.05),而HDLCA 组低于 B 组(P<0.05;2 组间年龄、身高、收缩压、舒张压、尿素氮、肌酐、尿酸、HbAl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组患者饮食能量来源分配比例不合理,脂肪摄入过高,A 组占 43. 8%B 组占 40.1%;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A组占 35.4%B 组占 40.5%;脂肪酸功能比例不合理,A SAF∶MUFA∶PUFA=8∶3∶5B SAF∶MUFA∶PUFA=12∶7∶10

结论单不饱和脂肪酸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结构脂肪乳在预防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中的应用

王宏星、李江海

1.南通市妇幼 保健院2.江南大学附属医 院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结构脂肪乳对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64 例经过筛选符合要求且预计需较长期全胃肠外营养的普外科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4),两组均根据等氮等热量原则给予入组后全胃 肠外营养治疗,非蛋白热卡 2530kcal/kg.d;氮热比维持在1;125150,糖脂比维持在 50%70%;30%50%,对照组采用 20%/长链脂肪乳,研究组采用 20%结构脂肪乳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天),全肠外营养支持持续 15 天以上,并于全胃肠外营养后 15 天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肝功能和营养相关性肝损害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 天两组比较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一谷氨酰转肽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甘油三酯及营养相关性肝损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长期全肠外营养支持中,预防营养相关性肝损害的发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结构脂肪乳结构脂肪乳能很好地降低长期全肠外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相关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不同饮食结构对围绝经期妇女体成分及血糖指标的影响王宏星、朱玲玲、潘芳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目的分析不同饮食结构对围绝经期女性体成分及血糖指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303 名围绝经期女性的实验室检测资料及膳食调查资料,根据膳食调查资料结果将 303 名围绝经期妇女分为高能量摄入组(A 组,n=26)、单纯高脂肪摄人组(B 组,n=53)、单纯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组(C组,n=97)、单纯高蛋白摄入组(D组,n=27)、正常能量及正常三大产能营养素比例摄入组(E 组,n=78)、低能量摄入组(F 组,n=22)。比较 6 组女性的体质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情况、人体成分(包括肌肉、水分及无机盐含量)、糖代谢指标及跟骨骨密度。

结果∶6 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F 组与 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女性体脂肪率、内脏脂肪/身高值较 E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EF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三组体脂率、内脏脂肪超标率较E 组高,F 组体脂肪、内脏脂肪超标率较E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F 组女性肌肉含量/身高、水分含量/身高比值均较E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组无机盐/身高比值较E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女性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FINS)、餐后 2 小时静脉血糖(2hBG)及血清胰岛素(2hINS)、HOMA-IR、跟骨骨密度 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F 组空腹血糖、2hBGFINS2hINS 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 组跟骨骨密度 T值与E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组在糖代谢方面指标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2hBGFINS2hINSHOMA-IR 异常发生率与 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与 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能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膳食摄入结构均有可能引起引起体内脂肪蓄积、肌肉减少,影响糖代谢情况,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尤其是高能量及高碳水化合物摄入更应该引起重视;高蛋白摄入短期内可控制血糖,长期可能会导致无机盐丢失及骨密度降低;低能量摄入不利于肌肉量维持;正常且合理比例的能量摄入控制稳定血糖更有意义。


改良食物交换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

王宏星、卞晓云、华玉蓉

1.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江南大 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改良食物交换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自 2013 5 月至 2014 3 月我院营养门诊中 65 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4 例,采用改良食物交换份法营养干预),对照组(31 例,采用传统食物交换份法营养干预),均由专人统一按照两种不同方法通过门诊定期随访、讲课、现场示范与指导等形式进行营养治疗。干预前及产后监测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肝功能及肝脏 B 超等指标,分娩时记录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剖宫产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干预结束,研究组 6 例脱落,对照组 3 例脱落,结果不影响统计学分析。经过干预,两组患者在肝脏 B 超脂肪肝分度、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餐后 2 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诸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好转,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好转更明显;研究组巨大儿发生率、胎儿宫内窘迫情况、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合血糖负荷概念的改良食物交换份系统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较传统食物交换份法在营养治疗时更有助于改善糖脂代谢状况和肝功能、缓解脂肪肝病情,更有助于保障较好的妊娠结局。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外周血清代谢组学特点分析

薛源、张秀军、柳龙根、林琳、郑书琴、陆建春、徐天敏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目的和背景系统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糖、氨基酸代谢和固有免疫系统活化关系密切。在我国,乙肝病毒相关 ACLF 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特征相关报道较少。

材料与方法;本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共入组 97 ACLF 患者,35 例肝硬化患者和 45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血清样本,采用非靶向超高液相色谱联合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方法(UPLC-Q-TOF/MS)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将 ACLF 患者分为筛选组(51 例)和验证组(46 例)。

结果;筛选出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通路,丙酮酸盐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戊糖一葡萄糖醛酸转换,亚油酸代谢通路,糖酵解和糖异生通路。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ACLF 组患者的外周血清中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棕榈烯酸、甘氨胆酸、牛黄胆酸在 ACLF 组较高,磷脂酰胆碱较低。在验证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磷脂酰丝氨酸水平较高(z = 2.283P = 0.022),而磷脂酰胆碱水平较低(z = 1.841P = 0.066)。磷脂酰丝氨酸和总胆红素(r =0.38P = 0. 009)和白细胞计数(r= 0.33P = 0.024)成正相关。由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白细胞计数和磷脂酰丝氨酸组成预后判断模型,其预后预测作用优于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和 MELD Na 评分(AUROC∶ 0.8950.759 0.770P = 0.023 0.073)。

讨论欧洲 CANONIC研究显示;ACLF 患者的糖利用增加;促进生成 ATP、丙酮酸和乳酸.并日通过戊糖途径生成核糖,本研究筛选出丙酮酸盐代谢通路和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等通路,提示中西方的 ACLF 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部分相同之处。高水平的血清磷脂酰丝氨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提示它可能参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它是否参与 ACLF 患者肝组织局部微血栓形成。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 磷脂酰丝氨酸可作为一个预后评 价标志物,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C677TAla>Valrs1801133 CT)多态性降低了肝癌的易感性一项涉及 12628 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

蒋佳凯、张盛、柳龙根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 院

目的∶C677TAla>Valrs1801133 C>T)是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非同义突变体,与 MTHFR 酶活性受损有关。MTHFR rs1801133 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然而,上述研究结果存在矛盾。近年来,有关 MTHFR rs1801133 HCC 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为了对这种非同义变异对 HCC 发展的影响进行更精确的评估,我们进行了荟萃分析。

方法∶本荟萃分析包括 19 个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最终招募了 6102 HCC 患者和 6526 例对照,明确 MTHFR rs1801133 HCC 风险的关系。

结果在隐性模型(TT vs. CC/CT)中,两者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亚组分析还发现 MTHFR rs1801133 多态性与肝炎/病毒相关患者 HCC风险降低有关。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大样本量调查、基于医院的研究和正常/健康对照这些亚组中存在明显肿瘤异质性。Egger 线性回归检验也证实了这些评价。敏感性分析表明该结果是稳定的。

结论;分析结果明确了 MTHFR rs1801133 多态性位点降低了肝癌的易感性。这种关系值得进一步评估。


江苏省南通市 2017 HBV感染状况的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谭晓慧、顾 宇峰、汤伟

南通大 学附属医 院

目的初步了解 2017 年度江苏省南通市乙型肝炎流行状况。

方法随机抽取 2017 1 1日至 2017 12 31 日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南通市户籍患者 10075 名。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 HBVMHBsAg、抗一 HBsHBeAg、抗一HBe、抗一 HBc),收集被调查者相关资料,对所获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南通市人群的 HBsAg 阳性率为 6.46 %HBV 总感染率为 52.46 %。男性被检者的 HB-sAg 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7.20% vs 5.74%;X2=8.941P<0.05)。40—49 岁年龄组人群 HBsAg 阳性率最高(10.20%),0-9岁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最低(0.76%;但育龄期(20—49 岁)女性的 HB-sAg 阳性率为 6.25%。南通市各区县(市)中,人群 HBsAg 阳性率以如皋市为最高(7.15%)、海门市最低(5.15%;人群 HBV感染率以港闸区最低(37.47%),崇川区、通州区、海安市、海门市、启东市的人群 HBV 感染率均高于 50%。被检人群中,HBVM 五项全阴性者及单项抗一 HBs 阳性者分别占32.01% 15.53%,但在 0—12 岁人群中分别占 49.93% 45.29%

讨论南通地区的人群 HBV 感染率曾经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1990 年的一项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南通地区人群 HBsAg 阳性率为 10.9%。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7 年南通市人群 HBV 现症感染(HBsAg 阳性)率为 6.46%;129 岁人群的 HBsAg 阳性率为 2.10%,其中 1—4 岁年龄段 HBsAg 阳性率最低(0.3%;各年龄段的 HBsAg 阳性率均低于之前全国 HBV 感染血清学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显示,2017 年度南通市人群中单项抗一HBs 阳性率为 15.53%;其中,2005 年后出生人群中单项抗一HBs 阳性者比例为 45.29%,此人群出现单项抗一HBs 阳性者比例不高的可能原因;1)曾经有效接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抗一 HBs 水平下降至检出限以下;2)有些新生 儿不符合接种的条件,像早产儿、低体重儿、患某些疾病等,因而未能在出生后立即接种,但此后家长未行补种。因此,为有效防止乙肝的传播,对此部分乙肝易感者,应及时予以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复种或补种),且必须作接种后 HBVM 复查。

综上所述,本项关于南通市 HBV 感染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近三十年中,南通市在 HBV 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一些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人员在为接种者完成第三针接种后应告知其作 HBVM 检测.以了解是否接种成功;加强关于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宣教,在日常体检或临床检查上发现 60 岁以下 HBVM 全阴性者,应及时到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补种或加强)。


替诺福韦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方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张云

连云港市 第四人民医 院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方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 2020 4 月~2021 4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 90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45 例单纯采用替诺福韦进行治疗,观察组 45 例采用替诺福韦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明确最佳的治疗方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且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阴率为 97.8%,对照组转阴率为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 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 HBVDNA 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替诺福韦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方案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The influ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on liver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刘嘉城、王健、黄睿、严晓敏、张昭萍、吴卫华、丁蔚茅、吴超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鼓楼临床医学院 感染科

2.南京大 学医学院 附属鼓楼医 院 感染科

3.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感染科

Objectives: Concurrent with metabolic syndrome(MS)is not uncomm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CHB)patients. The impact of MSon the liver injury in CHB patients is controversial.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S on the liver injury in CHB patients.

Methods: 64l CHB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liver biopsy were enrolled from two medical center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method was used to adjust the imbalance of baseline con-founders between CHB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S.

Results:92(14.4%)CHB patients had MS in the cohort.The distribution of liver fibrosis stage in CHB patients without MS was:S0,57(10.4%),S1,166(30.2%);S2,123(22.4%);S3,103(18.8%)and 100(18.2%)patients.For CHB patients concurrent with MS,the distribu-tion of liver fibrosis stages was S0,9(9.8%),S1,24(26.1%)patients;S2,19(20.7%); S3,14 (15.2%)and 26(28.3%).The liver inflammation grades in patients without MS were: GO,2(0. 4%),Gl,191(34.8%);G2,225(41.0%);G3,79(14.4%),G4,52(9.5%)patients,while G0,1(1.1%),Gl,23(25.0%); G2,50(54.3%);G3,14(15.2%),G4,4(4.3%)in patients with MS.The distribution of liver fibrosis(P=0.269)and inflammation(P=0.066)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CHB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S. The proportion of hepatic steatosis was higher in CHB patients with MS(35.9%)than patients without MS(18.6%,P<0.001).PSM was used to adjust the imbalance of baseline confounders (Age,Sex,HBeAg status and HBV DNA).After PSM,73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each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hepatic steatosis was higher in CHB patients with MS(35.6%)than patients without MS(8.2%,P<0.001).Liver fibrosis stages(P=0.029)and inflammation grades(P=0.005)were mor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out MS than patients with MS.

Conclusion: CHB patients concurrent with MS had less severe liver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than patients without MS. MS may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liver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CHB patients.


The value of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levels in predicting significant liver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严晓敏、黄睿、王健、夏娟、丁蔚茅、张昭萍、吴超

1.南京大 学医学院附属鼓楼 医院 感染科

2.淮安市第四人民医 院 感染科

Objecti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and liver inflam-mation remains unclea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CHB) pati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ti-HBc and liver inflammation in CHB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40 patients(the training set:294; the validation set:146)underwent liv-er biopsy(LB)were included.Liver histology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Scheu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evaluated by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

Results: In the training cohort,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iver inflammation (≥G2)showed higher anti-HBclevels(P<0.001)than patients with no or mild liverinflammation(

Conclusion: Anti-HBc may be a promising noninvasive clinical biomarker for assessing grades of liver inflammation.


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a promising index for predicting antiviral treatment respons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刘亦林、王健、黄睿、杨玥、陈雨欣、吴超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鼓楼临床医学院感染科

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

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检验科

Objectives: Baseline serum 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level was associated with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in chronic hepatitis C. We aim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of GGT level with and hepatitis Be antigen (HBeAg)seroconversion of in CHB patients.

Methods:431 treatment-na ve CHB patients between January 2010 and May 2019 were en-rolled.343 CHB patients in the immune clearance(IC)phase with available data who were treated by nucleos(t)ide analogues(NAs)and followed for 48 weeks. Complete response(CR)was defined as a serum HBV DNA <500 IU/mL and HBeAg seroconversion by 48 weeks of NAs treatment.

Results: The GGT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olerant(IT)phase(n =351)(15.0U/L,IQR 11.7-19.4 U/L),low replicative(LR)phase(n=2200)(17.5U/L,IQR 13.4-24.6U/L),IC phase(n=940)(37.0U/L,IQR 23.0-66.9 U/L)and HBeAg negative hep-atitis(ENH)(n=540)(43.2U/L,IQR 26.7-76.0 U/L)(p<0.01 between each two group).42 (12.2%)of 343 CHB patients in IC phase achieved CRafter NAs treatment for 48weeks.Baseline GG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R patients(42.0U/L,IQR 25.9-77.0 U/L)than non-CR pa-tients(30.0U/L,IQR 22.5-41.2 U/L)(p=0.004).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baseline GGTlevel(OR1.008,95%CI1.002-1.013,p=0.007)was identified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R.The AUROC of GGT inpredicting CR were 0.681,witha sensitivity of57.14%anda speci-ficity of 73.09%.

Conclusion: GGTlevel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IC and ENH phases of CHB patients and can in-dependently predict the CR in CHB patients with IC phase.


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高维数据分析预测

濮翔科、刘健红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全世界约有 2.4 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每年约有 60 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评估肝纤维化状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和适当策略,以防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疾病进展。因此,早期诊断肝纤维化有利于临床医生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方法目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由于创伤性、麻醉并发症、出血风险和取样错误等原因,其适用性受到限制。尽管大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医学领域得到证实,但在医学实践中,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仍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高维血 清数据的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 HBV 患者的肝纤维化状况进行评估,并进一步评价 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此,我们提出 了一种高维临床数据和机器学习预测算法相结合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

结果朴素贝叶斯分类是一种基于强独立性假设的 贝叶斯统计的常用概率分类方法。 为 了同时适用于混合数据集和高维数据集,选择了朴素贝叶斯(核)算子来处理数值属性。数据集分为两部分,70%的部分用于训练数据,30%的部分用于测试数据。在核密度估计中,利用核函数来获得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从而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法来说明计算结果,使机器学习的整个过程具有可解释性和意义。为了获得最佳的分类精度和适当的计算复杂度,对初始参数和选项进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拉普拉斯校正应用于数据处理,以防止零概率的高影响,使用网格搜寻的方法来获得最佳的参数。带宽参数和核参数交叉组合成多个参数组合并进行 10 倍交叉验证。

结论;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提高了训练模型中新数据的性能,不但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过拟合,而目还尽可能从有 限的数据中获取更有效的信息。 本研究提出的种基于常规实验室血清学指标数据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作为一种新 的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在乙肝患者中进一步验证 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证明该模型对乙肝相关性纤维 化的 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

程苕莼、卞兆连

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 院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

方法 2015 5月一2020 12 月于本院住院的 67 PBC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 34 例(观察组)和无肝细胞脂肪变性组 33 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结果,随访分析预后特征。

结果∶两组在年龄、乏力、皮肤瘙痒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 PBC 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年龄大于单纯 PBC 患者组(P=0.025),但乏力、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单纯 PBC 组(P=0. 002;P=0.045;在实验室检测结果上,PBC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患者与单纯 PBC患者比较,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补体 C4指标水平偏高(P=0.039;P=0.035;P=0.000),而总胆红素、谷氨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血小板计数、IgM 值、抗丙酮酸抗体的阳性率较低(P=0.013;P=0.000;P=0.003;P=0.008;P=0.001;P=0.001;两组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的应答效果在巴黎I、巴黎 II 及鹿特丹标准上有统计学差异,PBC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应答效果较好。讨论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之外.以肝脏内脂肪大量堆积(脂肪变性)为特点的慢性肝病。既往研究已证实,肝脂肪变性与 PBC肝损伤密切相关,而胆汁酸动态平衡的破坏则是单纯性肝脂肪变性进展为脂肪性肝炎的一项重要途径。本文回顾性观察了本院 67 PBC 患者,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认识疾病及有效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在本研究中,PBC 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患者与单纯 PBC 患者比较,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补体C4 指标水平偏高,而总胆红素、谷氨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血小板计数、IgM值、抗丙酮酸抗体的阳性率较低,临床工作上对这些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某些有创性检查,并且对于谷氨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等肝酶学指标较低的年老患者应着重考虑是否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并行进一步检查明确,避免漏诊。两组在病理分期上无统计学差异,这提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对自身免疫性胆管损伤影响不大。依据现有应答判定标准对两组 UDCA 应答效果进行比较发现,PBC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应答效果较好。PBC 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与单纯 PBC 患者在临床上很难鉴别,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指导治疗及协助诊断。鉴于本研究患 者数量和观察时间有限,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确定远期疗效。


南通地区 153 例不明原因肝损害肝穿诊断和病因分析

刘一村、卞兆连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通过分析 153 例不明原因肝损害的疾病构成,以提高南通地区专科医生疑难肝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收集 2012 1月一2020 10 月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3 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肝脏病理、辅助检查、临床诊断资料,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系统梳理不明原因肝损害疾病构成比及各组疾病特点。

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肝穿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39 例(90.9%),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 73 例(47. 7%),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 28 例(18.3%.重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6 例(17%),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19 例(12.4%;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30 例(19.6%;药物性肝损伤 16 例(10.4%;胆源性肝损伤 15 例(10%;遗传代谢性肝病 4 例( 2.6%;病因仍不明确 14 例(9.1%),还有一例为血管性肝病。讨论;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和乙肝疫苗的普遍推广,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隆的趋数,但"不明原因肝损害"的病 人 数量逐年增加。曰经 成为慢性肝

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患者因不能及时明确病因而延误治疗致使病情持续进展,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我们统计的153例患者,其中确诊的有 139 例(90.9%.88 例(88/53.575%)病理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15 例病人入院时已被诊断为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对干不明原因肝病的早诊早治显得尤为 重要,然而不明原因肝损害作为疑难病,由干临床症状不典型,肝损害原因众多,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对困难。此时肝穿刺作为许多肝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显示出绝对的优势。我们统计的 153 例患者仅有 14 例(9.1%)经肝穿活检仍未明确诊断,提示临床上经过系列检查,检验仍无法明确病因的肝损害患者,只要无肝穿刺禁忌症 ,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检。不同于以往的盲穿,现在绝大多数医院的肝穿是在 B 超引导下进行,安全性极高。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组织活检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发热、局部疼痛、气胸、血胸、低血压、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败血症等,其中以出血为首位并发症,且发生率仅为 0.8%3%。由于肝损害病因复杂多变,影响因素繁多,对专科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全面掌握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特点,还需要 了解肝脏病理学、肝胆系统影像学、遗传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及时关注国内外不明原因肝损害诊疗进展。


长期恩替卡韦经治慢乙肝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陈贺,潘修成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长期恩替卡韦经治慢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持续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 2018 11月至 2020 06 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 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至观察期止患者 HBV DNA 载量分为 LLV 组(204 例)和MVR 组(356 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长期恩替卡韦经治患者出现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0 CHB 患者.其中 204 例(33.9%)处于低病毒血症状态。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服药依从性、HBeAg 状态、治疗前基线 HBV DNA 载量、基线 HBsAg 定量和用药类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治疗前基线 HBeAg 状态(OR=3.38195% CI∶1.9855.756p<0.001)、HBV DNA 载量(OR=1.22395%CI∶1.0501.424p=0.010)和 HBsAg定量(OR=2.44895%CI∶1.7433.438p<0.001)是长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出现低病毒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论真实世界中,基线高 HBV DNA 载量、高 HBsAg定量和 HBeAg 阳性是 CHB 患者长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低水平病毒复制的独立危险因素。


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成人水痘患者的效果

施翠芬

盐城市第二人民医 院

目的观察成人水痘患者应用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1 月 一 2019 6 月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成人水痘患者 75 例的病历资料,根据入院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 40 例)和对照组(35 例)。对照组单独给予涂抹阿昔洛韦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喜炎平静脉滴注治疗。比较 2 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比较 2 患者退热、结疤、住院时间,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1 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5.0%,高于对照组的 71.4% X2 = 6.821P = 0. 000;观察组退热、结疤、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 = 0.630P = 0632; 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P < 0.01)。

结论成人水痘患者应用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病情快速恢复,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并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内镜检查的时机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卞兆连、薛红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检查时机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 2018 08 月至 2021 03 月在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行内镜下治疗患者 166 例,根据内镜检查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其中 A 组患者在入院≤6h 检查(52 例),B 组患者在 624h 检查(55 例).C组患者在≥24h 检查(59 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早期再出血、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在静脉曲张出血后 6 周的死亡率,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三组的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在止血时间、住院死亡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止血时间、早期再出血、住院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 C组(P<0.05),且 A组的止血时间明显低于 B 组,住院时间 B组低于 C 组(P<0.05)。6 周随访终止,A 组共7 例(13.46%)死亡;B组共 12 例(21.82%)死亡;C组共 19 例(32.20%)死亡;三组的短期生存率有明显差异(X2=7.562P=0.023)。对可能影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性别、病因、内镜检查时间、ChildPugh 分级是其影响因素;而内镜检查时间及 ChildPugh 分级是影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内镜检查的时机可能与死亡率有关,尽早行内镜下治疗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黏膜相关恒定 T 细胞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天预后的研究

薛红 、李晗、田李均、邵建国、卞兆连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外周血黏膜相关恒定 Tmucosal associated invariant TMAIT)细胞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 90d 预后的价值。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51 ACLF 患者及 30 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MAIT 细胞占 CD3T 细胞比例,比较 ACLF 患者及对照者 MAIT 细胞的表达水平,同时 比较 ACLF 患者 MAIT 细胞比例与病毒感染、不同慢性肝病基础的差异。根据 90d的生存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评价 ACLF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按 MAIT 细胞比例的中位数作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采用 Kaplan 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ACLF 患者外周血 MAIT 细胞比例(2.03±1.19%较对照组(5.07±1.22%明显降低(P <0.05),其改变与病毒感染无关【(2.08±1.27% vs1.82±0.81%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ACLF 患者 MAIT 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无肝硬化患者【(1.69±0.84% vs3.29±1.49%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 MAIT 细胞水平(1.54±0.80%低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18±0.80%P <0.05)。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MAIT 细胞比例是 ACLF 的危险因素(95%可信区间=0. 2730.978P=0.043)。根据入院时 MAIT 比例的中位数作为分界值(1.96%),将 ACLF患者分为高 MAIT组(≥1.96% 26 例)和低 MAIT组(<1.96% 25 例),采用 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MAIT≥1.96%生存率为 80.77%,而 MAIT<1.96%则为 36.00%,高 MAIT组与低 MAIT组患者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

结论;外周血 MAIT 细胞水平对于预测 ACLF 患者 90d 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黄独零余子引起肝硬化一例

王焱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1 例女性患者,34 岁,2019 年开始生吃黄独治疗鼻炎(服用 78 个),2020 年未再服用,2021年春节后因鼻炎再次服用(1个),后因"恶心,尿黄 4 "入院。辅助检查∶20210330 肝功能总胆红素203.7umol/L,直接胆红素∶122umol/L,谷丙转氨酶(干化学)732u/L个,谷草转氨酶(干化学)597u/L 个,r-GGT∶204u/L个,ALP∶202u/L个。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抗体,铜兰蛋白,铁三项均未见异常。腹部 MRI 增强提示肝脏强化不均,结合临床考虑肝损害,早期肝硬化。既往无饮酒史,无肝炎家族史。最终诊断黄独零余子药物性肝炎、肝硬化。予以异甘草酸镁、多希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工二黄腺苷蛋氨酸静滴,熊去氧胆酸口服,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感染,维生素 K1预防出血治疗,黄疸逐渐下降,好转出院。


地中海贫血继发血色病一例

王焱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HC)是一种铁代谢障碍性疾病,是指铁过量沉积在肝脏、心脏、胰腺及其他实质器官,对这些器官的功能和结构造成损害的疾病状态,多见于 40 岁以上男性,临床特征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等,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色病,本文报道的是一例不明原因长期贫血的女性患者查总铁结合力下降,铁饱和度明显增高,铁蛋白大于 1000μg/L,影像学、肝穿刺均提示肝血色病合并肝硬化,进一步查地中海贫血基因及血色病基因,排除原发性血色病,最终诊断为地中海贫血所致的继发性血色病,对于血色病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血治疗,但重度地中海贫血,则无法耐受放血,需要规律输注红细胞以维持生命。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b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患者病毒学特征分析

李文颖 、樊正勤

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扬州市肿瘤医院

目的∶根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治疗前的 HBsAgHBVDNA 水平, 分析治疗到 24 周时优势患者的病毒学特征 ,及其在预测干扰素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11 月~2020 03 月在我院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治疗的 24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前 HBsAg HBV DNA 水平,分成 HBsAg<15000IU/ml组与HBsAg≥15000IU/ml 组和 HBV DNA<1×107IU/ml HBV DNA>≥1×107IU/ml 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在使用 PEGIFNα2b 治疗中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治疗到 24 周,HBV DNA 转阴率为 62.5%15/24),其中 HBsAg 精确定量<15000IU/ml 患者组(A 组)为76.5%13/17),HBsAg 精确定量≥15000IU/ml患者组(B 组)为 28.6%2/7),A 组明显高于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DNA<1×107IU/ml 患者组(C组)为91.7%11/12),HBV DNA≥1×107IU/ml患者组(D组)为 33.3%4/12),C 组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病毒学应答,治疗前 HBsAg <15000IU/ml HBV DNA<1×107IU/ml 的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


128 例链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胡宗风、张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目的探讨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对常 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01月至 2020 12 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 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28 例患者中男性 72 例(56.7%),女性 56 例(43.3%),平均年龄 7866.85)岁。感染部位居前的是皮肤软组织 62例(48.4%)、呼吸系统 30 例(23.4%)和消化系统 12 例(9.4%)。主要菌种分别是停乳链球菌 57 株、无乳链球菌 22 株,肺炎链球菌 8 株。药敏试验结果∶β 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为 2.3%;对红霉素耐药率为 36.8%;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为 6.9%,对红霉素耐药率为 41.1%。所有链球菌属菌株均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

结论;老年患者是成人链球菌血流感染的高危人群,皮肤软组织感染是 主要原发感染灶。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是链球菌属血 流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张睿、周建、朱礼尧

淮安市第 四人民医 院(原淮安市传染病防治 院)

探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63 例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予艾司奥美拉唑+奥曲肽治疗,B 组予奥美拉唑+奥曲肽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时间指标(控制出血、止血、大便潜血转阴和住院)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A组总有效率(90.63%)明显优于B 组(74.19%;A 组的时间指标均小于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较好,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治疗时间指标,且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甲亢性心脏病合并亚急性戊型肝衰竭救治成功一例

杨旸 、朱礼尧、张睿

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报告一例甲亢性心脏病合并亚急性戊型肝衰竭的临床资料。

患者因心悸 8 月,加重伴乏力、纳差、尿黄 15d 入院,诊断为 Graves 病、甲亢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亚急性戊型肝衰竭,经保肝、降酶、退黄、支持及抗甲状腺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探讨甲亢心并发肝衰竭者随着甲亢控制、右心功能改善,肝脏淤血程度可显著降低,有助于减轻肝损伤,促进患者渡过肝衰竭期。


一例达克替尼相关的 DILI临床报告

乔飞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患者许某,女,69 岁,诊断为肺腺癌,2020 9 29日因肺癌复发开始服用"达可替尼"治疗。服药后患者自觉有乏力,2020-10—25 "过敏性鼻炎"使用"氯雷他定"治疗 3 天,10.31患者出现"心动过速",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2020—11-3 患者自觉乏力加重,尿黄,皮肤瘙痒。查肝功能AST205U/L,ALT507U/L,ALP347U/L,GGT1218U/L.TB54.35umol/L.DB46.28umol/L11-5 入院后给予 S 腺苷蛋氨酸、乙酰半胱氨酸、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基础治疗。11.07ALT316U/LAST183U/LALP360U/LGGT2510U/LTB108umol/LDB73.lumol/L11.08 给予甲泼尼龙80mgqd 口服,同时行肝脏组织活检、肝药酶基因检测。11.16 肝功能∶AST178U/LALT583U/LALP288U/LGGT2307U/LTB233umol/LDB152umol/L。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血脂升高,考虑胆汁淤积,但激素无效停用甲泼尼龙。11.14 开始予非诺贝特 0.2gd 口服,调节脂代谢。11.20 患者肝药酶基因检测表达CYP2D6*10/*10CYP3A5×1/×3 ABCB1GGrs1045642)变异。HLAB *1502*5701 阴性。肝功能 AST48U/LALT219U/LALP146U/LGGT1639U/LTB220umol/LDB160umol/LGGT有所下降,TB 未进一步升高。但其后肝功能无明显恢复,给予患者血浆置换。12.0412.07 分别血浆置换 2 次。其间继续给与腺苷蛋氨酸、乙酰半胱氨酸、熊去氧胆酸、非诺贝特治疗 12.23 复查肝功能∶AST60U/LALT77U/LALP88U/LGGT406U/LTB40.9umol/LDB29.8umol/L。患者出院继续服用熊去氧胆酸。

达克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甲沟炎、口腔炎、食欲下降等,已有的关于达克替尼引发的肝损伤报道多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一般不会导致停药或药物减量。达克替尼为 CYP2D6 的底物及抑制剂,人体半衰期为 4872h,本例患者应用达克替尼后.因过敏性鼻炎 应用氯雷他定,氯雷他定通过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代谢为脱羧乙氧氯雷他定,少部分由细胞色素 P4502D6CYP2D6)代谢.氯雷他定有诱发亚急性肝衰竭的个案报道,但本例未应用 CYP3A4 抑制剂,不支持氯雷他定诱发的 DILJ. 本例患者因心动过速加用美托洛尔,而美托洛尔的主要代谢途径也是通过CYP2D6 完成,美托洛尔可诱发严重肝损伤,但本例患者应用时间较短,总体用量较小。本例患者出现以淤胆为主要表现的药物性肝损伤,推测与达克替尼相关。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疗效不佳,应用血浆置换后好转。


益生菌治疗脂肪肝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分析

李阳、王牧婷

1.      泰州市人民医院2.大连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脂肪肝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分析。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9 8 月至 2020 11 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严格按照研究标准纳入了共 72 名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按

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双环醇 片,50mg/次,3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500mg/.3 /天。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临床医生的指导用药、电话随访及患者宣教,疗程为 3 个月。本实验的疗效评定主要分为有效性监测和安全性监测,有效性监测指标为患者用药 3 个月前后的体质量指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谷氨酰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细胞因子白介素一10 及白介素一17 以及辅助性 T 细胞 17 和调节性 T 细胞占外周血中 CD4T 细胞百分比及肝脏彩超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安全评价指标为治疗患者所使用的药物说明书中存在的主要不良反应的观察,并重点观察用药是否存在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肝脏酶学指标回落程度,肝脏超声改善程度将疗效分为 4 级,分别是1)临床控制肝酶指标恢复正常,肝脏超声提示脂肪肝消退;2

显效;肝酶指标回落超过 50%,肝脏超声提示脂肪肝程度较前明显好转;3)有效.肝酶指标回落超过 30%,但不足 50% ,肝脏超声提示脂肪肝程度较前无明显改变;4)无效肝酶指标回落不足30%,肝脏超声提示脂肪肝程度较前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结果两组患者肝脏 酶学指标 、血脂相关指标、体质量指数、Th17 细胞占 CD4T 细胞百分比及 IL17 等指标均有下降,Treg 细胞占 CD4T 细胞百分比和 IL10 水平升高,肝脏超声表现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联合应用益生菌制剂治疗的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环醇及双环醇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应用 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肝脏酶学指标,血脂相关指标,体质量指数,同时 Thl7 细胞和 Treg 细胞的比例失衡以及肝脏超声表现均有明显改善,以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益生菌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可起到有益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重症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旻娴、蔡冬慧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 院

目的探究对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护理干预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该院收治的 110 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 55 人(以下简称 A 组),对照组 55 人(以下简称 B 组)。对 B 组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实行常规基础护理,对A 组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比 AB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数据。

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数据得出,A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远低于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探究可以得出,对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改善护理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因此护理干预模式在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值得应用和推广。


个体化肝素封管液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用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观察

陶媛媛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 院

目的;研究个体化肝素封管液在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选择 20191 —2020 1 月在本科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62 例,按入院先后顺序排列奇偶数分成两组,每组 31 例患者,奇数组为对照组.偶数组为实验组,对照组共 79 例次管路维护,实验组共 81 例次管路维护,两组管路人工肝治疗间歇期的维护均采用相同的管路维护流程,即静脉端回抽 5ml血弃去;使用酒精棉片消毒后先用 NS 20ml 脉冲式冲管,直至 导管冲净,最后用625U/ml 普通肝素液根据管腔容积进行正压封管后夹闭管路,再次消毒管口后,用肝素帽封闭管口,同法处理动脉端;试验组使用个体化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留 置导管期间发生血栓形成、堵管、拔管、置管处渗血的情况。

结果;实验组发生 5 例次血栓形成;4 例次置管处渗血或出血,管腔堵管 0 例次;对照组发生 30 例次血栓形成.4 例次置管处渗血或出血,5 例次管腔堵管,两组相比管路血栓的形成、堵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处渗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衰竭患者在留置导管行人工肝治疗过程中,采用个体化肝素液封管可明显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置管并发症,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优质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