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学分会

当前位置:首页>检验学分会>学科进展

《临床分子诊断学》书评

发布时间:2014-12-12 浏览次数:6171次 来源: 作者: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潘世扬教授主编的《临床分子诊断学》日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来自国内外近100位活跃在一线的从事分子诊断、分子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编写委员会,历时3年成书。它既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十二五重点专著,也是首部系统全面阐述临床分子诊断知识的专著。该书共收录具有临床分子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716种,疾病65种及16大类检测技术。该书一经发行,得到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好评如潮;首批付印的4000册《临床分子诊断学》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正筹印英文版,由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海外出版发行。

   

 一、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顾名思义,就是将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患者预后判断等。分子标志物是《临床分子诊断学》的主角,他联系着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它是一个“信号”——它异常了,往往表示身体受到了损伤。科学家们都在兢兢业业地寻找“好”的分子标志物。所谓“好”,不是指它对身体有益,而是:能反映疾病的状态或过程,包含着这种疾病丰富全面的信息,这样诊断和治疗才会更有效。

   近年来,大量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不断被发现和走进临床,分子诊断已获得广泛应用。医生需要了解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项目,检验人员需要紧跟技术步伐,研究成果需要转化为临床应用所以这本书讲的是:利用好的实验研究技术找到它们,找到“好”的它们,再结合适宜的实验诊断技术,将它们有效地用到临床诊断中去。

  全书分成三部分:基本原理及技术、分子标志物及其检测和疾病分子诊断。第一部分介绍分子诊断项目走向临床应用过程中需经历的步骤。除经典技术,还阐述了纳米、质谱、生物芯片等近年用于临床的新技术。第二部分介绍近年来分子诊断标志物成果,包括肿瘤、感染、遗传病和人体各系统疾病的标志物。第三部分以诊疗路径为线索,系统阐述了常见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常规,重点介绍分子诊断应用。

 

二、 这本书有什么特色?

   该书以“临床”二字开头,最大特色就是面向临床,也就是“怎么用”。以前同类书籍多以技术、原理为主,病种通常仅仅涵盖感染性和遗传性疾病。该书从人体各系统疾病出发,结合案例,大篇幅介绍临床应用。

   比如阐述分子标志物时,不仅介绍靶标本身,还介绍对应的检测技术;全面覆盖呼吸、消化等各系统,病种包括肿瘤、高血压、哮喘、阿尔兹海默病、病毒性肝炎、红斑狼疮等65种,不但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常规,也运用分子诊断其病因,更有助于加强临床和检验之间的沟通。可以说这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系统介绍分子诊断临床应用的书。

   该书把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为:具有诊断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框定了“诊断”这一范畴;第二,书中收录的716种标志物全部来自临床,从诊断角度选择,并面向临床;第三,对于检测技术的选择,完全从临床角度进行评估优化,寻找精确、重复性好、性价比高的“临床技术”,而不是相对昂贵的“研究技术”;第四,直接针对疾病,揭示靶标的临床诊断意义,力求纳入更多新的内容。

   总之,从发现标记物、建立检测方法、方法学评价、转化为临床检测项目、应用于临床的整套思路及流程,都写入了书中。

 

三.这本书有哪些独到之处?

    据统计,全球每年投入100亿左右的美元用于肿瘤、感染以及心血管等重大疾病诊断研究,其重点在于寻找合适的分子靶标,但是就癌症诊断而言,近10年来仅有HE4proGRP被用于临床卵巢癌和小细胞肺癌两个进入到常规的肿瘤标志物的行列,加上为数不多的一些分子靶向性治疗的检测标志物HER-2以及EGFR等也不超过十项。基因组学研究开展了近十年,为何临床成果较少?

   人体有近3万个基因,蛋白质有几十万种。临床分子诊断有人称之为病因学诊断,有人认为疾病总是源于基因的改变,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这需要一个前提,即基因改变导致的细胞异常并且这样的异常与具体的疾病是对应的。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体细胞中的基因分别有来自父母的各一套,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某一个等位基因出现异常并不会出现疾病,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显性遗传;另一方面,并不是没有基因的异常就一定不会出现其转录和翻译的蛋白产物的该改变。因此,很难说某一疾病的发生时的主要病理因素是出自基因还是蛋白层面,所以说临床分子诊断不应局限于核酸或者是基因作为检测的分子靶标。

   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具体执行者,疾病往往与它直接相关。从基因到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蛋白之间,有很多的影响因素。现今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和检测方法的建立多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常是从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出发,通过基因工程,人工表达蛋白,制备抗体,建立针对该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但人工表达的蛋白和天然蛋白还是有许多细微差别。就好比相同的人,穿上不同的衣服,形象可能就大不一样。因此,这样的标志物和抗体用于临床,效果常常不理想。

   书中,潘世扬教授以自己科研的实例详细阐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应用的研究思路。课题组从天然的蛋白质出发,以临床标本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先建立庞大的抗体库,继而筛选肿瘤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标志物SP70是潘世扬教授课题组的重大科研成果,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SP70存在于癌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中,这一肿瘤特异性的蛋白分子可以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分子靶标,他不仅可以作为肺癌患者检测诊断的分子靶标,同时也是抗肺癌治疗理想的作用靶点。课题组已经基于SP70建立了,ELISA、免疫组化、胶体金试纸条、免疫荧光和SCLCC(特异性循环肺癌细胞)等检测方法。SCLC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当前强生公司Cellsearch相比,其敏感度高出1000倍。目前,在临床上已检测500例以上,与病理分析的符合度达78%,所需要的检测技术平台是普通的流式细胞仪,成本较Cellsearch技术平台低得多,沿海发达地区县级医院就可以开展此项检测工作。它的发现就是秉承了上述基本思路。

    SP70是一个从生物标志物发现、检验项目建立和评价,直至临床应用的经典案例,对临床医生、研发人员和基础研究者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