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分会

当前位置:首页>儿科学分会>分会动态

江浙沪儿科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医学会 第二十二次儿科学术会议血液学组分会场简讯

发布时间:2024-12-03 浏览次数:1318次 来源:血液学组 作者:

       2024年11月29日,江浙沪儿科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儿科学术会议在苏州拉开序幕。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儿童血液专家齐聚一堂,为省内外儿科医护人员带来精彩纷呈的专业讲座。
     11月29日下午,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血液学组组长方拥军教授进行了简短致辞,并宣告血液学组学术盛宴正式拉开序幕。

                                       
      首先,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带来了题为《CAEBV的诊断与治疗》的讲座,王教授结合最新CAEBV的相关研究,提出要尽早完善NK细胞活性检查以及EBV感染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他指出CAEBV的临床过程复杂,存在高度的异质性,部分患者EBV感染造成NK细胞、T细胞克隆性增殖,甚至影响造血干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终的根治手段,但需权衡风险和收益,严格把握指征。王教授慷慨激昂的讲座让人印象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儿科医护人员对CAEBV的认识和诊疗水平。随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吴晔明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恩曲替尼治疗儿童中晚期恶性实体瘤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吴教授对恩曲替尼在儿童实体肿瘤中应用进展、疗效、安全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院中心的陈静教授带来了《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进展》的讲座,陈教授提出,目前半相合移植、先天缺陷移植的进展迅速,但中国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上升空间仍较大,依旧面临长期的挑战。然后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汤永民教授讲解了《细胞因子检测在儿童LCH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汤教授主要从LCH发病机制、LCH细胞因子谱检测及临床意义和1例LCH病例分享展开演讲。接着是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高怡瑾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大分子抗体在儿童淋巴瘤治疗中应用及展望》,也呼吁广大年轻的医师加入到淋巴瘤临床及科研队伍中来,继续探索儿童淋巴瘤的新型治疗手段。随后,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徐晓军教授带来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监测进展》的讲座,徐教授提出基于Ig/TCR重排的NGS技术是一种监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的新方法,敏感性可以达到10-6,能更好地筛选出高危患儿。至此,各位医护同道的学习热情仍旧不减。方拥军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国内外最新进展,讲解了《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的首选方案》。他围绕高危神母的生存现状、国内外治疗的推荐方案、GD2单抗提升高危神母的治愈潜能展开演讲,详细讲解了GD2单抗可以降低NB的复发率,提高患儿的远期生存获益。
    本次儿科年会,血液学组还收到了来自江浙沪各级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的踊跃投稿。来自徐州、上海、南京、温州的6篇论文获选为大会发言,同时也在本次分会场作了精彩展示。各位大会发言论文作者均精心准备,报告涵盖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神经母细胞瘤、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低级别胶质瘤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彰显了儿童血液领域年轻一代的实力与活力。来自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吉照的论文《92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因素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曹萍的论文《XMEN继发儿童期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南京市儿童医院吉小露的论文《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以及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涵的论文《NAT10基因 rs8187 G>A多态性与中国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发病风险》获得了本次血液学组的优秀论文奖。
    整个血液分会场的会议安排节奏紧凑、内容丰富,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来自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各地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儿童血液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及挑战,相信正是这一片赤诚和一腔热忱,让我们共同在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的领导和指引下心手相牵、不断进步,为我省儿童带来健康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