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骨科学分会>骨科学科普

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

发布时间:2016-12-16 来源: 作者:

    目前膝关节置换中单髁置换(UKA)开始受到国内医生的重视,对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单髁置换(UKA)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不需要输血、术后恢复快、更模拟正常膝关节功能的优点,以至于患者在术后膝关节屈曲范围更大,并且步态更加接近于正常,特别是像上下楼梯这一类活动。此外,单髁置换(UKA)相对于全膝置换(TKA)有着更短的住院时间,这使其成为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在目前使用的单髁假体中,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简称牛津膝)采用独特的活动平台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
   1974年,John Goodfellow和John O’Connor发明了第一代的牛津膝关节假体(图A)。第一代“牛津膝”拥有一个球形关节面的金属股骨髁组件和一个平坦的金属胫骨平台组件。聚乙烯衬垫上面呈凹形,与股骨髁球形面相对应,衬垫下面为平面,与胫骨平台组件对应。股骨髁和聚乙烯衬垫的曲度完全一致,聚乙烯衬垫与胫骨平台组件为活动式设计,这保证了在膝关节活动的各个位置聚乙烯衬垫与股骨髁均有最大面积的接触,从而降低了聚乙烯的磨损。牛津膝的这一设计特点一直保留至今。第一代的牛津膝为双间室置换,由于操作复杂和长期疗效欠佳,后来就被用作内侧或者外侧的单间室置换。第一代牛津膝的股骨截骨通过三次操作完成,截骨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1987年,为了更加精确安全的适应股骨内侧髁以最小化假体植入的操作难度,第二代的牛津膝(图B)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股骨后髁通过摆锯截骨,股骨远端利用全新设计的研磨器围绕立柱截骨,通过不同长度的立柱精确调整股骨远端的截骨量,更好的平衡膝关节在伸直和屈曲位置时的韧带张力,同时塑性股骨使其更加适合假体。
   1998年,第三代的牛津膝(图C)问世,主要用于内侧间室置换。主要的改进包括:增加了股骨髁组件的型号(第一、二代只有中号,第三代有5个型号),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胫骨平台组件改为左、右侧设计;微创操作,不需要外翻髌骨;聚乙烯衬垫设计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类似半月板的结构,避免了撞击和旋转。同时这一代牛津膝包含了股骨结构的尺寸以及一个特别设计的新奇的内固定平台,从而最小化了假体植入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

   2009年,最新一代的牛津膝(图D)问世,股骨髁组件将此前的单立柱改为了双立柱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旋转稳定性,并且拥有更大的曲率半径来适应更高的弯曲度数,更加平整的表面与圆滑的边缘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与碰撞。同时改进了植入器械使之更容易操作。

尽管最初的牛津膝对于双髁置换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是在治疗前内侧膝骨关节炎方面却取得了杰出的长远性的成功。牛津膝的发明者发布过一份10年随访记录,98%的随访者都没有出现聚乙烯磨损,胫骨平台组件的松脱,亦或是髌股关节疾病。在这一组的随访中,极小概率的翻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外侧间室的关节炎。

牛津膝目前在国内用于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的优点有: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保留了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功能更接近正常;截骨少,为可能的翻修保留了骨量。但单髁置换需选择好适应症,以取得预期的良好的疗效:最合适的患者为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包括前交叉韧带在内韧带功能完好,可矫正的内翻畸形,外侧间室间隙正常,关节屈曲挛缩少于15 度,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出现以下情况时则不推荐单髁置换:炎症性膝骨关节病,有过较多量的胫骨截骨,前交叉韧带损伤缺陷,内侧副韧带挛缩无法矫正内翻畸形,外侧间室承重关节软骨破坏,严重的髌股关节病,包括外侧小关节病,外侧半脱位,滑车神经沟槽破坏。

     随着目前社会越来越注重手术的微创性,术后快速的恢复,活动更加接近正常关节,单髁置换(UKA)便成为每一个骨外科医生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而如今牛津膝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与改进,已经较为成熟,并且其较低程度的聚乙烯磨损使其受到广泛的认可。对于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而言,牛津膝会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